第136章 治标不治本

张汉水说到这里,暂时停顿了一下。

谢莉莉点点头,没有插嘴,等着他把话继续说下去。

并从中总结一些有效信息。

张汉水顿了顿,才又道:“种辣椒卖,当时确实是缓解了乡亲们的一些生活压力,手里面多了几块钱,缓解了青黄不接,给孩子交个学费啥的,填补了一些每年没有收入补给的空白区。”

“但这其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辣椒前后的价格起伏跌宕太过于快,可以说是一天一个价。”

“比如说上半年刚开始出青椒的时候,属于青椒的空白期,青椒刚开始结出来,产量少的时候中间商从乡亲们手中收的时候是一块多或两块钱一斤。”

“没几天,等到大家的辣椒高产期时,价格从一块掉到了五毛,再到一毛,再到五分,或一块钱一大袋子,或直接不收,不要,有辣椒也卖不出去,就是这么个情况。”

“所以我的父母种青椒,包括村里人吧,人工暂且不算,除去肥料,药水啥的,到头来挣点钱,也就够给孩子交个小学学费,反正挺难的。”

“总之一句话,治标不治本,发不了财,小打小闹,差不多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反转。”

“种青椒没有让乡亲们致富,后来县城又引进了种甘蔗这条农业创收之路,于是乡亲们家家户户又开始种甜甘蔗。”

“这个甜甘蔗,我家和村里人都种过的,而且种了好几年,结果还是差不多,发不了财,也卖不了几个钱。”

“我的父母种了几年,有一年种了两亩地,只卖了数千块钱,除去农药化肥,人工暂且不说,请人收,所剩不多。”

“后来又种土豆,结果种出来的土豆没人来收,直接喂猪,烂在地里。”

“再后来种大棚西瓜、烟叶也种过,也都是以虎头蛇尾收场。”

“结合以上这些,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这个地区吧,以上这些农业创收之路,都属于散养状态,没有专业的农业指导,没有统一的技术含量,没有稳定的市场价格,种出来的农产品不符合市场要素等等。”

“每一年青椒大丰收时,要是赶不上第一趟列车,后面上市的青椒价格在货源充足,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不是卖不出去,就是不值钱。”

“反正这些事情吧,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明白这其中的条条道道有多难。”

小主,

“说件不怕你笑话的事情,就拿我家种的甘蔗来说,种了好几年,也没有种明白,每一年都没种好,不是个头小,就是长短不一,长相差,只能廉价卖出,一根才几毛钱,亏的要死,这就是技术不到家,年年种,连连亏。”

“种个青椒,每年都慢人一步,等到青椒大丰收,迎来了青椒高产期,市场饱和,那个价格只有一、两毛一斤,到最后没人收。”

“现在麻,你也看到了,整个村里面没有一户人家种青椒、甘蔗了,都选择了种水稻,求稳妥,平时去打打零工啥的,毕竟水稻的价格波动没那么大,又好种,又容易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