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李星耀都是作为杰出代表,在各自领域获得的奖励分房政策,不能因为他们强强结合了,就非得上交回去一个吧?
如果上面是这样儿的考虑,那她可以“使德配位”了。
“……再说回您这边提到的京市的房产,这部分说来也是巧合,我爱人常年去那些偏僻之处,他那人心善,见不得旁人的苦难。
有一回把自己的口粮匀给了当地的一个吃不上饭的大娘,那会儿的粮食精贵的很,那是有钱都买不着的,大娘有感念他的大义,翻出了家里仅有的一只没裂缝的脏碗,那碗里外都被污垢糊满了。
我爱人又不能不要,怕伤着大娘的心,后来,那只碗竟然还是个古物,他也辗转去联系了当初的大娘,大娘早就作古了,也没个后人什么的。
我这边阴差阳错,跟港商换了点儿钱,想着我和他一直两处奔波,总归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这和他们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打扰邱厂长了,您别往心里去,我们只是例行公事,作为了解。
就像您说的,那时候人都要饿死了,那些口粮和那只碗的价值,不可以以今天的市场来衡量,不必有负担。
我们也从工人口中了解过,您是人民的好干部,枣花厂的账目也好,还是相关产业的账目,我们从来没见过这么仔细的,您甚至每年主动邀上级审计单位过来,其实上面对您很是信任……”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安抚邱玉玲,生怕她有情绪,说实话,今天来之前,上面就耳提面命,反复交代他们要会工作。
能从特殊时期趟过来的干部,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有此一行,也无非是堵那些好事人的嘴。
邱玉玲早知道有这么一着呢,来得巧不如来得早,现在她自己正有身价的时候,趁早把这些过了明面儿,也省的日后了,再被人翻出来,到时候胡乱按个名头给她。
那才是鸡飞蛋打呢。
不过该有的情绪不能没有。
她第一时间找组织哭诉,表示她这么长久,兢兢业业不说,从不给组织添麻烦,知道返城的干部多,国家安置起来困难,自行解决了生活问题。
反倒被有心人做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