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也就是周平王自迁都至洛邑始,大周王朝天子对于列国诸侯的管束是无力的,甚至基本是失控的。
甚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列国诸侯也不再按规定去觐见天子了,大家都懒得去觐见。
一方面这个天子来路有些不正。另一方面,路远迢迢,押送着贡品去天子那里当下人,没意思。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个春秋,自开启之日起,便是完完全全一副礼崩乐坏的模样。
正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家的事当成了第一位的,你天子的事是靠后站的。
所以,尽管你天子周平王想要发出号令,号召大家都去灭了以虢国为主扶持的周携王,但几乎谁也不想去鸟这事。
周携王则是怀着对申国、缯国以及周平王的仇恨之心,怀着对曾经大周王朝强大的怀念,在虢国励精图治,收纳贤人,名声越来越大,令人不得不怀疑他确实就应该是大周王朝的正主。
这些怀疑当然来自于那些个还讲着礼义的诸侯,但对于晋文侯来讲,他也在思量着怎么做才符合自己的利益。
现在二王并立,自己的晋国与强大的虢国几乎相邻,尤其是公爵大国虢国与另外一个公爵大国虞国那是巴铁式的盟国,如果要灭了西王姬余臣,势必与强大的虢虞同盟发生战争,这绝对不符合晋国的利益!
反倒是留着这个西王姬余臣,那东王姬宜臼一定会更加倚重自己。对,就这样吧。
于是,周平王在洛邑,周携王在虢国,各诸侯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大家暂时维持着一个表面的平衡。
整个春秋江湖,一开始便是这样一个混乱场面。
天下有两个共主,约等于天下没有了共主,那大家还不多为自己考虑点实际利益?
既然如此,晋文侯便对周携王表示出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他一边公开打着拥护周平王的旗帜,一边却偷偷送礼品给周携王以示好。
急需要得到象晋国这种大国支持的周携王便对晋国慢慢有了好感,一开始的好感,到最后便成了信任。
小主,
晋文侯便在春秋初期两位天子都对自己信任的前提下,继续谋求着晋国的最大利益。
但慢慢的,他发现情况不对了。
西边的秦国奉行着周平王的号令,为夺取被戎狄武装占领的歧丰等地盘,不断向西戎武装发起攻击,也不断取得符合秦国的利益。
南方的楚国则南征北战,大举兼并汉阳小国,不断取得符合楚国的利益。
东方的齐国、鲁国都在着手干掉邻近的世仇之国,不断取得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