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时期诗词造诣最高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既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
苏辙亦是文采非凡,哥哥苏轼的盛名之下,也没有掩盖他的才能。
他一路官至宰相,一生都在升官和庇护哥哥苏轼。
苏辙比哥哥小两岁,兄弟二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大,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二人共同参加科举考试,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城。
这场科举中,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同届考生还有后来文学大家曾巩,北宋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兄弟,以及写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横渠四句的张载。
苏轼兄弟在一众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第,同朝为官。
几年后,兄弟二人参加了由皇帝安排的制科考试,宋仁宗对二人评价甚高。
后来受王安石变法影响,二人因反对变法被贬,亲密无间的兄弟,自此数年未能相见。
苏轼思念弟弟,在中秋时提笔挥就《水调歌头》,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苏轼生性自由,性格肆意洒脱,在官场上直言直语,常常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乌台诗案,苏轼身陷牢狱,深感命不久矣,给苏辙写下诀别诗。苏辙悲伤痛哭,主动上书陈情,愿放弃一切官职为兄长担保。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筠州,五年不得升迁。苏辙变卖御赐金银,让苏轼游山玩水,品尝天下美食。
两人相隔千里,苏轼给弟弟的信中道尽思念之情,苏辙也一直在尽力资助哥哥。
可还是没有阻挡再次被贬。
年过花甲时,苏辙送苏轼去琼州任职,二人见了人生中最后一面。
可终于等苏轼得到赦免,他却在北归途中病逝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生淡泊潇洒的苏轼临终留下遗言,死前没有再见弟弟苏辙一面,此痛难堪。
苏辙此后一直都在照拂苏轼的子孙,临终前嘱咐要和兄长葬在一起。
他死后,被葬在了小峨眉山苏轼墓旁,颠沛流离半生的兄弟二人,自此不会再分离。
苏辙与苏轼的一生,大部分的时候都不能相见,可兄弟之间的情谊,却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变浅淡。
他们始终是对方的至亲和知己。
人在来到这个世上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世和血亲。
可正因如此,才有了斩不断的牵绊。
于千千万万人之中,被选中成为血脉至亲,便是上天赐予的,最大的缘分。
袁方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泪流满面。
原来,这便是他出生的意义。
他生在袁家,成为长兄,得长辈看重,弟妹也十分友爱。
这便是上天赐予他的缘分,需要他用一生去维系。
袁方看向一旁安安静静睡着的二弟,还有另一头睡得四仰八叉的小弟弟。
乖巧的二弟,跳脱的三弟,不出意外,他以后会为了小弟弟操碎了心?
不对不对,家里还有个更跳脱的。
大妹妹懂事,袁方想起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心想他确实要努力当大官,庇护那个一个看不住天都要捅破的小妹妹。
不止他,两个弟弟也得加把劲。
不出意外的话,在此后的数十年,他们三兄弟都要守望相助,共同照顾好家人,撑起门庭。
好大兄给二弟盖好被子,又把小弟的身体摆正,自己靠坐在床边,深深叹了口气。
可现在小妹妹都官至七品了,可他还未到参加科考的年纪,更别说入仕了。
他该怎样庇护妹妹呢?
这时,旁边传来一道迷迷糊糊的声音:“大兄,圆宝儿不是官至七品,她是正一品镇国公主啊……”
袁方:“……”
原来他嘀嘀咕咕说了出来,把二弟袁礼吵醒了。
两兄弟大眼瞪小眼。
袁方心想,弟弟真不可爱,要是小妹妹在,一定超大声说:“大兄都可厉害可厉害啦!”
他拍拍袁礼的头:“睡吧。”
袁礼眯着眼睛,有点着急:“大兄,这地方陌生,你陪我去如厕吧?”
床尾的袁兵也醒了:“我也要嘘嘘!!!”
袁方:“……”
这大兄他是一天都当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