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对簿

回家上班 作家林特特 1877 字 3个月前

《风情》的第一季第一集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

第一季十集,每周一更,连续十周,播到第三周时,于小航在台里办的一场直播中任嘉宾,她说:“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要当作国家地理来看。”

直播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同步进行,弹幕中,多人刷屏,“感动!”“美哉,壮哉!”“大美中华!”

说实话,陈雨为《风情》的成功感到高兴,如果说《风情》是她的孩子,她提供的卵子,于小航就是代孕,代孕完了,还做了乳母、养母。

但凡于小航对署名之事,做出一点点解释,对于陈雨之后的诘问,有一点点反应、回馈。两人不至于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太认真是陈雨性格的双刃剑。

是好闺蜜曾文文把直播间截图发给陈雨的,曾文文自然不会如陈雨父母,将第一集的每个字都看遍、吃透,她自然也不知道,于小航没给陈雨署名之事。

曾文文的原话是,“恭喜,恭喜,终于开播!你徒弟不错啊,这句话说的有水平,一看就是你的风格。”她指的是这句,“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看,要当作国家地理来看。”

这句不是于小航的原创,是第一次开全体成员会时,陈雨为片子,为团队定的调。于小航做了选摘和加工,陈雨当年在电视台三号会议室,站在方桌的尽头,目光炯炯对同仁们说——

“我们不要把《风情》当作美食纪录片做,要让观众有种看《国家地理》杂志的感觉,我相信《风情》最终能走出国门,成为今日中国的宣传大使。”

陈雨还拿她正在读的书,做类比——

“这几天,我又重读了一遍林语堂先生写的《生活的艺术》。昔年,《生活的艺术》,风靡海外,《纽约时报》曾写到:‘读完这本书,令我跑到唐人街,见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们的文化如此璀璨,怎样夸耀都不足为过。问题是,怎样夸耀?如何传递?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林语堂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来自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真正了解,以及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时的平和与平等。’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抱负。用小切口,用寻常食物,展现烟火气,传达中式审美,诗意人生。我们有资源,有途径,能向内,向外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好的内容,关键是如何把所掌握的,用合适的方式,正确地传播。”

那天,在会议室,所有人都觉得热血沸腾,都觉得要参与一件真正意义上“作品”的研发、制作。

陈雨看完曾文文的截图,打开直播间,于小航对着镜头正在演讲着当年会议室内陈雨的演讲,“创作《风情》的过程中,我一遍遍重读林语堂先生写的《生活的艺术》。昔年,《生活的艺术》,风靡海外,《纽约时报》曾写到:‘读完这本书,令我跑到唐人街,见到一个中国人便向他鞠躬’。我一直想,我们的片子能不能做到这点?让中国人骄傲,让外国人羡慕,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陈雨打开手机,给于小航发微信,问她,有没有审过《风情》最终版的字幕,后期主创名单?名单中没找到我的署名,请问是失误,还是其他原因?

于小航没回她,就像今晚老方问陈雨,能不能在翱翔公司的片子上,加上于小航,陈雨对老方的态度。

不同的是,陈雨只是不理老方,于小航迟迟未回,过了一整夜,陈雨再发消息,“我想听一个解释”时,发现她被于小航拉黑了。

《风情》在播出第五周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京城饭店里,一时间招牌菜,都贴着“《风情》同款”“《风情》鱼包韭菜”“两次上榜《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