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乡勇为更基层的地方武装,受地方官员的调遣,对内负责治安,对外协助绿营兵进行征战。
一般打地方白底营旗,比如“淄川乡勇营”,装备则是五花八门,士兵胸前一个大大的圆圈,里面有个“勇”字,军饷花费由地方筹备,完全按照地方财力来决定;
“壮丁”则是负责后勤运输方面的地方精壮男子,平时散落乡村,是没有军饷的,只有在执行朝廷的徭役和人物的时候,才会有微薄的饷银,由地方财政供给,打的是五花八门的队旗,比如“济阳壮丁队”,士兵胸前有个“丁”字;
“城卒”则是城内的官方正式编制的人员,负责城守或者其他职位,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组织。
他们没有队旗和令旗,如遇打仗,完全靠吆喝。根据负责部门不同,名称有所不同,比如监狱里面的狱卒、负责巡逻的巡卒、负责站岗的卫卒等等,特点是士兵的胸口有个大大的“卒”字。
至此清军的分层立体化武装体系已经趋于成熟,与军事混乱的南明形成了完美的对比。
对于南面突然而来的明师,早有侦探报告给了清国登莱巡抚陈锦知晓,但是陈锦正在忙于向西进军,参与围剿青州的叛乱,实在抽不出身来。
按照陈锦的计划,准备先平定了青州叛乱,回过头来,再来全力消灭福山一带的明军。
而为福山军民延缓清军攻势的青州起义,很快就将彻底终结,让世人再次见证了清廷的奸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自从山东总督王鳌永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清廷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多尔衮感到非常愤怒,他并不是对王鳌永的被杀产生一丝可惜之意,而是对于山东百姓胆敢蔑视清廷的权威产生了巨大的愤怒感。
加上赵应元把位于青州西面济南城内的山东巡抚方大猷给吓坏了,方大猷一面邀请登莱巡抚陈锦前来会剿,一面向北京城发布求援信,请求朝廷速发大兵。
多尔衮闻听后,当即从疲惫的清军之中抽出满洲镶红旗梅勒章京栋鄂和讬以及汉军正蓝旗梅勒章京李率泰,率领满汉精锐六千人南下青州,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将青州的叛乱势力给彻底消灭。
清国登莱巡抚陈锦,则是驻军平度,派遣刚刚调入山东战场的汉军镶红旗梅勒章京、署胶州总兵柯永盛率兵三千北上青州,与栋鄂和讬相呼应。
赵应元原本也不是坐以待毙,在他控制青州后,向天下广发英雄帖,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兵买马活动。
青州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郭把牌、翟五和尚、原大明副总兵杨威和莱州副将姜楷等人纷纷带领各地义军前来会合。
赵应元自封为大明山东大元帅,将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郭把牌、翟五、杨威和姜楷七人封为大将军,得民军五万余人。
只是这么多的人口汇聚青州府城,青州的粮食很快就不够吃了。
赵应元无法,只得让几名大将军秦尚行、赵慎宽、葛东方、杨威和姜楷,率领部下分别前往附近的寿光、昌乐、潍县、昌邑和莱州等地就食。
如此一来青州城的兵力就比较空虚,只有一万余人。
或许是突然获得如此高的威望和地位,让赵应元飘了,开始恢复了以前当流寇时代的那种放浪形骸,不注意军纪,导致所部将士扰民的情况越来越多。
而赵应元并不注意约束部下将士,以至于扰民变成了欺民、害民,使得原本正义之举的赵应元,曾经因为当众斩杀王鳌永而大增的威望,顷刻间倒塌,反而引起了老百姓的仇恨。
原明国青州守备李士元,抱着为民除害的想法,决定巧借清廷之手将赵应元除去。
为了取得赵应元的信任,李士元独自投靠了赵应元的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