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杞人忧天

“而后,在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积极赈灾救济,大破套寇,覆灭建奴,荡平土司,实行改土归流,还大力扩建海外疆土,迁徙百姓。”

朱由校神色自豪,语气坚定,“这几年间,朝廷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但通过打击贪官污吏、庸碌之徒,选拔贤才能臣,剔除年迈体弱的官吏,提拔年轻有为的官吏,地方局势始终保持稳定。”

“那些初入官场的底层官吏,朝廷可以施行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养。而且,关键在于朝廷实行的是久任制,每年各省录取的底层官吏数量有限。即便这些新官吏开始可能不太熟悉官场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经过几年的历练自然能成为经验丰富的老手。”

以前朝廷亦施行长久制,奈何是接近于终身制的长久制,导致官场只进不出,或者说为官者多,退休者少。

许多年过古稀的大臣,在朝廷重要官职,重要衙门担任要职,或许经验老到,老谋深算,却容易拉帮结派,更顽固不化,对新事物极为保守,导致官场呆板,民间风气沉闷。

近年来,朝廷通过退休制度,或劝说或裁撤朝廷到地方年过古稀的官和吏,又通过聘请制度留下部分刚过年六十五岁,能力出众的官吏。

当前官场运行加快,气氛活泼,对新事物,新制度,新思想接纳程度大大提高,民间风气开始自信,包容。

闻言,高弘图没有继续提及为官经验的问题,将话题转向冗官上,宋朝便是因冗官冗政衰落,朝廷断不能重蹈覆辙。

“陛下,冗官问题,值得警惕,臣建议谨小慎微。”

朱由校摇摇头,语气严肃说:“朕闲暇读过万历朝的资料,自万历二十九年起,年年有官吏上书奏报郡守阙员,朝廷不进补官员。

这种现象延续到天启七年,这几年,朕始终在为皇族填坑,爱卿担心童生、秀才、举人进官场造成冗官现象,更是杞人忧天,朝廷整饬吏治,在各省抓捕的贪官污吏数万计,又积极进行海外扩疆,既要迁徙百姓前往开发,自然也需要派遣官吏前去治理,至今朕仍然担忧基层官吏不够,依然是郡守阙员,朝廷不进补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