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祸由来已久,并非大周朝之过,大周朝反深受其苦。
而嘉佑二年,陛下下令加固修复河堤,此后数年,洪水再未泛滥,此乃有功于天下之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笔下,仿佛再现了当年黄河泛滥的场景,以及嘉佑帝为治理黄河所做出的努力和决心。
再者,为了大周与辽国的和平,陛下选择隐忍,增加岁币,看似退让,实则是为了休养生息,为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他深知,在当时的局势下,这是一种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体现了嘉佑帝的深谋远虑。
还有,陛下大力提拔贤臣,对士卒重赏,此举奠定了大周文治武功的基础。他列举了一些被嘉佑帝提拔的贤臣,以及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展现了嘉佑帝识人之明。
更值得一提的是,陛下组建登州水军,成功压制辽国,拓土百里,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对嘉佑帝的这一举措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嘉佑帝英明神武的体现。
同时,徐子建还提出了自己在会试中《平戎策》的观点。
他认为,应当收复河湟陇右之地,在那里建立马场,招募西羌精锐,与朝廷军队夹击党项,逐步蚕食横山之地,如此,大周边疆可固,国力可盛。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从地理环境到军事部署,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另一边,苏轼却头脑发热。他觉得此次殿试,应直言不讳,方能展现自己的才学与担当。
于是,他在考卷写道,嘉佑帝庆历时期的“庆历新政”。
本意是整顿吏治、提升行政效率、实现富国强兵,结果却草草收场。
他指出变法太过急切,导致一些政策未能落地生根,反而引发诸多问题。
他的言辞犀利而直接,毫不掩饰自己对“庆历新政”的看法。
西夏立国,朝廷竟没有防范未然,致使边疆隐患大增,损失惨重。
他对朝廷在西夏问题上的失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朝廷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边疆的防范。
大周朝需要整顿西疆军事,加强对西夏的防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加强军事训练、增加军事装备等,希望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
甚至,他还提到登州水军耗费太高,长此以往,恐有穷兵黩武之隐患,希望朝廷能够节省开支。
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尖锐,但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苏辙则相对沉稳。
他适量指出大周朝庸官冗余的弊端,提出应适量控制官员数量,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如此,方能使朝廷政令畅通,国家繁荣昌盛。
他的分析客观而深入,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徐坤,深知拍马屁的重要性。
他在试卷上,对嘉佑帝继位以来的各种政策夸得天花乱坠。
但凡出现过错,他便推脱是下面臣子蒙蔽圣上,将嘉佑帝描绘成一位圣明无过的君主。
他的言辞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态,他们为了迎合皇帝,不惜歪曲事实。
章惇出身江南路,深知海贸对大周朝的影响,他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开源节流,大力发展农桑以及工坊,增加对外贸易,从而提升大周朝赋税,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看到了海贸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朝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日至中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大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膳食由宫女们有序送入。
餐食并不丰盛,一碗八宝粥以及两个炊饼。
徐子建的答卷早早写完,他看着手中的食物,心中感到一阵轻松。
他慢慢悠悠地吃着午餐,仿佛在享受这难得的片刻宁静。
相比之下,其他贡士们却吃得匆匆,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紧张,只为能多些时间润色答卷。
他们深知,这最后的润色可能会决定他们的命运,因此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申时已过,收卷时刻到。内侍们依序收走试卷,贡士们依次退出大殿。
他们或神色轻松,仿佛对自己的答卷充满信心;或面带忧虑,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
徐子建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大庆殿,殿试已经考完,如今只需要等待数日后东华门外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