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结尾时,白嘉轩依然站在那片田头,可眼中看到的已不再仅仅是土地的肥沃与贫瘠,而是家族的兴衰、时代的烙印,那白鹿的传说,也在这一圈的轮回中,有了更深的意蕴。此时的白嘉轩,经过了一生的沧桑,对白鹿原这片土地以及那流传已久的白鹿传说有了更为深邃的感悟。曾经,那白鹿传说只是口口相传的神秘故事,仿佛象征着白鹿原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朦胧向往,是一种缥缈而又充满希望的寄托。
在家族历经风雨的过程中,白嘉轩曾无数次想起那白鹿传说。当家族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族人生活陷入困境时,他望着干涸的土地,心中默默期盼着白鹿能带来甘霖,就如同传说中白鹿所到之处皆会祥瑞降临一般。那时,白鹿传说于他而言,是在艰难生活中苦苦支撑的一丝精神慰藉,尽管他也明白这只是一种虚幻的念想,但却给了他继续坚持下去的力量。
而随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白鹿原上的人们被卷入各种历史洪流之中。白嘉轩的儿子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走向,有的投身革命,有的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迷失了方向。在这期间,白鹿传说依旧时不时地在人们的言谈话语中出现。对于那些投身革命的年轻人来说,白鹿传说仿佛变成了他们心中对理想社会的一种隐喻,他们渴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如同白鹿所象征的那般纯净、美好的世界,一个没有压迫、没有贫困,人人都能平等生活的地方。
然而,当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到了故事的结尾,白嘉轩再次站在那片熟悉的田头时,他对白鹿传说的理解已经全然不同。那传说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精神寄托或者对理想社会的隐喻,而是变成了对白鹿原上人们命运的一种深刻诠释。白鹿原上的人们就如同那传说中的白鹿,在历史的广袤原野上奔跑、挣扎,历经了时代变迁的风风雨雨,有过辉煌,也有过黯淡,却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这片土地,从开篇时他眼中充满期许的生养之地,到结尾时已经承载了太多家族与时代的记忆。它见证了白鹿原上人们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他们在命运面前的不屈与抗争。而白鹿传说,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整个故事,将不同时期人们的心境、命运以及对生活的期望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环状叙事结构,让读者在感受白鹿原上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种命运的轮回与人生的深沉韵味。
四、碎片化叙事
技巧分析:
碎片化叙事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叙事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将完整的故事打碎成众多短小的片段。这些片段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个瞬间的场景、一段简短的对话、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等。通过这种方式,打乱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零散却又有机联系的状态,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完整的故事画面。
每个碎片虽然短小,但都肩负着独特的情感或信息负载。比如一个人物在特定场景下的细微表情变化,可能就蕴含着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无奈。一段简短的对话,可能暗示着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或是矛盾的产生、或是关系的缓和。而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则能直接展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挣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并且,这些碎片相互之间要有一些隐含的联系,引导读者去发现和解读。这种联系可能并不明显,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例如,不同时间片段中出现的同一物品,可能就是串联这些碎片的线索之一。或者是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反复出现的某种行为习惯,也能成为读者理解故事的关键切入点。
运用方法分析:
要运用好碎片化叙事,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故事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个人的经历、听闻的故事等。然后根据主题和情感走向对其进行碎片化处理。比如,如果主题是关于一个人成长的故事,那么可以把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分解成不同年龄段的几个关键片段,如童年时在学校受到的一次表扬、少年时与父母的一次激烈争吵、青年时第一次失恋等。
在呈现这些碎片时,可以采用多种排列方式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解读难度。比如采用随机排列,让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触到各个片段,如同在拼图时一开始并不知道每一块该放在哪里,需要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思考来找到它们的位置。或者按情感强度排列,先呈现情感较为平淡的逐渐过渡到情感强烈的片段,这样可以引导读者的情绪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起伏。
举例: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就运用了碎片化叙事。小说中大量的是一个个小人物之间简短的对话片段、生活场景片段等。
比如描写杨百顺(后改名为吴摩西)的人生,会有他小时候在老汪私塾里听老汪讲书的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杨百顺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听着老汪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讲书声,心里却想着家里那点烦心事。他对老汪讲的那些书本知识似懂非懂,只是觉得在这里能暂时躲开家里的吵闹。
有他为了生计在不同地方打工的片段,在县城的饭馆里给人端盘子时,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心里琢磨着自己什么时候能换个更好的活法。他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却又不得不为了那点微薄的工资坚持下去。
还有他和妻子牛爱国之间感情纠葛的片段等。当他和牛爱国结婚后,两人之间因为生活琐事、性格差异等原因,时常发生矛盾。在一次争吵后,杨百顺独自坐在院子里,心里想着自己的婚姻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明明当初也是抱着美好的期望走进来的。
这些片段看似零散,但都围绕着人与人之间“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这个主题。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梳理这些碎片,才能拼凑出杨百顺完整的人生轨迹。
就像在杨百顺的人生中,他一直在寻找能和自己说得上话的人。在老汪私塾里,他觉得老汪虽然讲书讲得让人迷糊,但至少能和他说上几句关于家里那些烦心事的话,这也算是一种慰藉。而在饭馆打工时,他和同事们虽然每天都在一起,但却很少能真正说得上话,大家都只是为了生计忙碌着,没有太多心思去深入交流。在婚姻里,他原本以为和牛爱国能说得上话,可现实却让他失望了,两人的矛盾让他再次感受到了那种说不上话的孤独。
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呈现,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杨百顺那坎坷的人生,感受到了他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人这条路上的迷茫与挣扎。
五、视角切换叙事
技巧分析:
视角切换叙事通过采用多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层次。
每个视角都能展现出故事的不同侧面,就如同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和细节一样。不同人物由于其身份、性格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对同一事件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感受。例如,在一个涉及犯罪案件的故事中,从主角(可能是受害者或者嫌疑人)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他在案件发生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的恐惧与挣扎以及对真相的渴望。从反派(可能是真正的罪犯)的视角,我们则能了解到他犯罪的动机、谋划过程以及在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态。而从旁观者的视角,比如案件现场的一位路人,我们可以看到案件发生时的客观场景、周围人的反应等,这些不同视角相互补充,能让读者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真相。
而且,不同视角之间可以形成对比、补充或冲突。对比视角能突出人物之间的差异,比如主角的善良与反派的邪恶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两极。补充视角则可以填补单一视角所留下的信息空白,使故事更加完整。例如,主角可能只知道自己在案件发生时的部分情况,而旁观者的视角可以补充他所不知道的现场其他情况。冲突视角则会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当主角认为自己是无辜的,而反派却认为主角是罪有应得,这种相互冲突的观点会让读者去探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真相。
运用方法分析:
要运用好视角切换叙事,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视角人物。这些人物要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和利益诉求,以便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在选择视角人物时,可以从故事的主要情节、核心冲突等方面入手。比如在一个关于家族企业传承的故事中,可以选择家族中的老一辈企业家(代表着传统的经营理念和对企业的深厚情感)、年轻一代的接班人(有着新的经营理念和对未来的野心)、企业中的普通员工(关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障)等作为视角人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切换视角时,要注意过渡自然。要么通过场景转换,比如当一个视角人物的情节发展到一个段落结束时,通过切换到另一个场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个视角人物的情节。要么通过明确的提示语,比如“此刻,让我们从另一个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让读者能清晰地知道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
举例:
莫言的《蛙》就运用了视角切换叙事。小说通过“我”(万小跑)、姑姑(万心)等多个视角来讲述计划生育时期的故事。
从“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男性在那个时代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感受和经历。“我”在面对妻子怀孕时,既要考虑家庭的未来,又要遵守国家的政策,内心十分纠结。当妻子去做计划生育手术时,“我”站在手术室外,看着那紧闭的大门,心里七上八下,想着妻子在里面会不会有什么危险。“我”在生活中也时常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经济负担等方面。
从姑姑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坚定、无奈和内心的挣扎。姑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她深知政策的重要性,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全力以赴。在描写一次计划生育手术的场景时,姑姑在手术室内,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手术操作,心里想着一定要完成这次任务,保障妇女的健康,可她的眼神里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因为她知道这背后的种种无奈和心酸。她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比如一些村民的不理解、抵触情绪等,但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工作。
通过这两个主要视角以及其他一些次要视角的切换,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计划生育时期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让读者在不同视角的碰撞与融合中,深入了解这个特殊的时代。
六、梦幻与现实交织叙事
技巧分析:
梦幻与现实交织叙事巧妙地将梦幻、想象、幻觉等非现实元素融入到现实的故事情节中,使故事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奇幻的色彩。
通过梦境来预示未来、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渴望或恐惧是常见的用法之一。例如,在一个关于职场晋升的故事中,主角在面临一次重要的晋升考核前,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看到自己站在公司的高层会议室里,周围都是同事们羡慕的目光,自己则在发表着成功晋升后的感言。这个梦一方面预示了主角内心对晋升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暗示着他在现实中面临的压力,因为他太想成功了,所以才会在梦中出现这样的场景。
幻觉也是一种重要的非现实元素。可以通过让人物在特定情境下产生错误的认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在一个悬疑故事中,主角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调查案件,由于长时间没有休息,加上环境阴森恐怖,他产生了幻觉,看到了一些不存在的人或事物。这些幻觉让他以为找到了案件的线索,于是顺着幻觉指引的方向去探索,结果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大的陷阱。这就通过幻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
运用方法分析:
要运用好梦幻与现实交织叙事,首先要规划好现实情节和非现实元素的结合点。一般来说,在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或压力时,让其进入梦境,在梦境中得到某种启示或警示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在一个学生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让他做一个梦,在梦中他看到自己在不同大学的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场景,这些场景可能会影响他在现实中的志愿填报决策。
对于非现实元素的呈现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其过于荒诞离奇,脱离故事的整体氛围和逻辑。如果一个故事是现实主义风格的,那么即使融入了梦幻元素,也应该让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例如,在一个描写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故事中,主角的梦境不能出现过于夸张的魔法、超能力等元素,而应该是一些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欲望等产生的梦境内容。
举例:
苏童的《黄雀记》中有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
比如保润在精神病院照顾祖父期间,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梦,在梦中他看到祖父变成了一只黄雀,在树上跳跃鸣叫。这些梦境一方面反映了保润内心对祖父病情的担忧和无奈,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一些后来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中,保润因为一些误会和冲动,卷入了一系列的麻烦事。他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原本就很压抑,每天看着祖父昏迷不醒,自己的心情也很低落。
当他做了那个祖父变成黄雀的梦后,他醒来时,面对的却是祖父依旧昏迷不醒的现实,以及自己即将面对的种种麻烦事。他可能会在心里想,难道祖父的病情真的会像梦中那样,变得更加不可控吗?这种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让保润的内心更加纠结和不安。
小主,
而且,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保润的一些行为也受到了这些梦境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因为担心祖父真的变成黄雀飞走,而更加小心翼翼地照顾祖父,或者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会想起梦中的情景,从而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反应。
通过这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保润的内心世界和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七、嵌套叙事
技巧分析:
嵌套叙事是在一个主故事中嵌入一个或多个子故事,通过这种结构丰富故事的内容和文化底蕴。
子故事可以是传说、回忆、故事中的人物讲述的另一个故事等多种形式。这些子故事能够独立成篇,有自己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但同时又与主故事有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传说类子故事往往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精神寄托,当嵌入主故事中时,可以为故事增添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回忆类子故事则可以通过人物的过去经历,展现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和情感变化轨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在主故事中的行为和决策。
子故事和主故事之间的关联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主题上的关联、情节上的关联或者人物上的关联。主题上的关联是指子故事的主题与主故事的主题相呼应或相互补充。例如,主故事是关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嵌入的子故事可以是其祖辈在艰苦年代的创业故事,两者都围绕着“价值”这一主题,一个是现代的自我价值,一个是祖辈的创业价值。
情节上的关联是指子故事中的某个情节与主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比如主故事中主角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人,而嵌入的子故事就是这个老人讲述的关于他自己年轻时的一段冒险经历,这段冒险经历中的某个地点或事件与主角在旅行中遇到的情况相吻合,从而形成了情节上的关联。
人物上的关联是指子故事中的人物与主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某种关系。比如主故事中主角的父亲,在子故事中可能就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讲述父亲在另一个时期的故事,来展现父亲的另一种形象,进而影响主角对父亲的认识和理解。
运用方法分析:
要运用好嵌套叙事,首先要精心挑选要嵌入的子故事。要使其与主故事相得益彰,既能独立成篇又能为整体服务。在挑选子故事时,可以从主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入手,寻找与之匹配的素材。
比如,如果主故事是关于一个现代年轻人的奋斗历程,嵌入的子故事可以是其祖辈在艰苦年代的创业故事,以体现家族传承。或者如果主故事是关于一段爱情故事,嵌入的子故事可以是其中一方曾经听过的一个关于爱情的传说,来丰富爱情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