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生长在蒙古大漠,但得知自己的汉人身份后,始终心系大宋,认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帮助受苦受难的百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在面对蒙古大汗的赏识与重用,本可以凭借与蒙古的关系获取巨大的个人利益,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他却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和爱国情怀,毅然选择回到大宋,投身于抵御蒙古入侵的事业中。哪怕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比如与各路江湖高手过招、应对蒙古军队的威胁等,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而杨康则截然不同,他虽然身为汉人,却从小在金国长大,贪恋金国的荣华富贵,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不惜认贼作父,与邪恶势力勾结。他在面对是选择回归正道、帮助大宋,还是继续追随金国以获取私利的抉择时,一次次地选择了后者,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身边的亲人、朋友,其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行为与郭靖的正义之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在面对相同情境时所产生的巨大分歧。
- 价值抉择:
让主角在关键的情节中,坚定地选择符合小说所倡导价值观的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其内心的挣扎与思考,使这种价值观的选择更具说服力。郭靖多次放弃可以获取个人利益的机会,始终坚守着保卫家国、帮助他人的信念,哪怕面对重重困难和危险也不动摇,这种对正义和爱国的执着选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内心的激烈斗争。
例如,当他得知自己的师父们被黄药师所害时,悲愤交加,一度想要找黄药师报仇,但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他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选择了相信正义和真相,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这体现了他在秉持正义价值观过程中的成熟与理智。又如在面对蒙古大军压境,襄阳城岌岌可危的局面时,他明知坚守襄阳城意味着要面临巨大的牺牲,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消逝,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站在守护百姓的这一边,这种舍生取义的抉择,是他正义、爱国价值观的深刻体现,也让读者看到了正确价值观在面对艰难抉择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更能让读者理解到选择正确价值观是需要勇气和坚定信念的。
- 结尾强化:
在结尾处,通过人物的最终结局或者整个故事所营造的氛围,进一步强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射雕英雄传》结尾,郭靖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大侠,守护着襄阳城,为百姓谋福祉,他的行为得到了江湖人士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他与黄蓉的爱情也在共同守护襄阳的过程中愈发坚贞,生活虽然充满艰辛,但却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而杨康则落得个悲惨下场,他的所作所为最终被众人识破,遭到了江湖的唾弃,在阴谋败露后,不仅失去了所有的荣华富贵,还因自己的恶行染上了剧毒,最终命丧黄泉,连自己的亲生儿子杨过在成长初期都因他的影响而饱受苦难。这种结局鲜明地彰显了正义、善良等价值观的可贵,以及自私、邪恶等价值观的可悲,给读者明确的精神导向,引导大家在生活中追求美好的品德,坚守正义和善良,摒弃那些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不良行为,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价值观的选择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比如路遥的《人生》,在价值冲突方面,高加林面临着传统乡土观念与个人追求现代城市生活的冲突。一方面,他有着对农村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与巧珍之间质朴纯真的爱情,这代表着传统的善良、真诚等价值观;另一方面,他渴望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追求所谓的功名利禄,这体现了一种对个人成功和物质享受的追求。
当他有机会通过不正当手段进入城市工作后,便陷入了这种价值冲突之中,在面对是坚守与巧珍的感情、安于农村生活,还是放弃这一切去拥抱城市的繁华与机会的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体现了他在价值观上的摇摆和对传统美好价值的暂时背离。
在价值抉择上,高加林后来在城市里经历了诸多挫折,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曾经的爱情,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为了追求那些看似光鲜的东西,丢失了更为珍贵的东西,内心充满了悔恨和痛苦。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真正的价值所在,虽然故事结尾他又回到了农村,但他的内心已经经历了价值观的重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选择。
结尾强化部分,高加林回到农村,虽然一切看似回到了原点,但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轻易被外界诱惑的青年了。他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了传统乡土生活中蕴含的真挚情感、脚踏实地努力的重要性,这种结尾通过高加林的经历,强化了对真诚、踏实等价值观的倡导,警示读者在追求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忽视身边那些最纯粹、最珍贵的东西,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因一时的冲动和虚荣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给读者提供了清晰的精神导向,引导大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
六、方向六:社会反思与精神警醒
技巧分析
借助小说结尾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能够引发读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起到精神警醒的作用。社会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涵盖了人性的弱点在社会环境下的放大、社会制度的弊端、群体心理的盲目性等诸多方面。
在小说中揭示这些问题时,要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来生动展现,让读者能够真切地看到这些现象是如何在社会中发生、发展以及产生影响的。而对于问题背后的根源剖析,则需要深入挖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要让读者明白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交织而成的原因,这样才能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在结尾处进行反思时,可以采用含蓄委婉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去联想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情况,也可以直接点明问题所在,敲响精神警醒的警钟,促使读者在读完小说后,能够带着这种反思去审视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而产生改变现状、避免问题再次发生的意识,传递出一种对社会改良的渴望和对人性保护的精神力量。
布局步骤分析
- 现象呈现:
在故事中生动地展现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现象,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来反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社会场景之中,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描绘了旧北京人力车夫们悲惨的生活状况,深刻地呈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黑暗、混乱的社会环境下的艰难生存,将社会的贫富差距、剥削等问题呈现出来。
书中的祥子,起初是个怀揣着买车梦想的年轻力壮的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一心想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攒钱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独立而体面的生活。然而,在那个充满不公的社会里,他的努力总是一次次被无情地击碎。先是好不容易攒下的钱买了车,却被大兵连人带车给抢走了,辛苦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后来,他辛苦拉车攒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而车厂老板刘四爷等人对车夫们的剥削更是无处不在,他们靠着压榨车夫们的血汗,过着富足的生活,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祥子周围那些同行们,也各有各的悲惨遭遇,有的因为过度劳累落下病根,却没钱医治;有的为了多挣几个钱,没日没夜地拉车,却依然难以维持生计。这些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把当时底层人民在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艰难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社会的残酷与不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者所面临的无奈与绝望,为后面深入剖析社会问题埋下了伏笔。
- 深度剖析:
随着故事推进,对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根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让读者明白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祥子的堕落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更是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扭曲的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他一步步走向堕落过程的描写,揭示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小主,
当时的社会,军阀混战,治安混乱,普通百姓毫无安全感可言,像祥子这样的底层人民随时可能遭受无妄之灾,财产得不到保障,这使得他们即便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而且,封建的剥削制度根深蒂固,车厂老板们可以凭借着对生产资料——车辆的占有,肆意地压榨车夫们的劳动价值,车夫们处于被剥削的底层,只能拿到微薄的收入,想要实现买车这样的梦想难如登天。
再者,人际关系也被金钱和利益所腐蚀,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互助。比如祥子和虎妞的婚姻,虎妞看中祥子的老实健壮,用欺骗的手段将他骗进了婚姻,而祥子更多的是无奈接受,这段婚姻掺杂着太多利益算计,并非建立在纯粹的感情基础之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祥子原本积极向上的人性逐渐被磨灭,他开始变得自私、堕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从一个有梦想、肯努力的青年,慢慢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通过这样细致的描写和剖析,读者能深刻认识到社会问题是如何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们紧紧束缚,一点点吞噬掉他们的希望和人性的美好。
- 结尾反思:
在结尾处,通过一种含蓄或者直接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反思整个社会状况,敲响精神警醒的警钟。《骆驼祥子》结尾,祥子彻底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这个悲剧结局让读者深刻反思当时社会的不合理以及对普通大众的伤害,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公平、人性关怀等问题,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传递出一种对社会改良的渴望和对人性保护的精神力量。
读者看到祥子的结局,不禁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依然存在的社会不公现象,比如一些劳动者虽然辛勤工作,但却因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还有在某些行业中,弱势群体依然面临着被剥削、被歧视的情况。小说通过祥子的故事,警示着人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真诚与关爱,要努力营造一个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保持人性美好的社会环境。
又如鲁迅的《孔乙己》,在现象呈现方面,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冷漠。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思想影响的读书人,一心追求科举功名却始终未得,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穷困潦倒却又自视清高。
咸亨酒店里,掌柜的对孔乙己的嘲笑、短衣帮们的哄笑,以及他每次来喝酒时大家对他的戏谑,都展现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之间那种冷漠、麻木的人际关系。孔乙己在试图维护自己所谓“读书人”尊严的同时,却又不断地遭受着现实的打击,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却又在孩子们想要更多时,着急地说着“多乎哉?不多也”,这种迂腐又可怜的形象,把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尴尬处境和扭曲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观念对人的束缚以及阶层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深度剖析上,鲁迅通过孔乙己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它让无数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将一生都耗费在追求那虚无缥缈的功名上,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同时,社会的冷漠和阶层固化也是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因素,底层人民在艰难的生活中,不仅没有相互扶持,反而以他人的痛苦为乐,而上层社会对底层读书人的困境视而不见,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包容和改变的力量,使得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只能在绝望中走向毁灭。
结尾反思时,孔乙己最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模棱两可却又意味深长的结局,让读者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它促使人们去反思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以及社会冷漠麻木的可怕,敲响了要打破旧制度、摒弃冷漠心态、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警钟。提醒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能让类似僵化的观念和冷漠的人际关系继续存在,要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关爱他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避免更多的“孔乙己”式悲剧的发生,传递出对社会进步、人性解放的强烈渴望和精神追求。
再比如茅盾的《子夜》,现象呈现上,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下,艰难挣扎的社会景象。吴荪甫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有着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壮志,他试图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吞并其他工厂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与外国资本相抗衡。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外国资本势力强大,通过倾销商品、控制原材料等手段挤压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封建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交通受阻,使得货物运输困难,成本增加。而且,国内金融市场混乱,投机之风盛行,像赵伯韬这样的买办资本家与官僚勾结,操纵股市,企图搞垮吴荪甫等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身边的人也各有各的问题,他的家人亲属有的只知贪图享乐,不顾企业死活,手下的一些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或心怀鬼胎,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对吴荪甫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和形形色色人物的描写,把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以及面临的重重困境直观地展现了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民族工业想要发展是多么举步维艰。
深度剖析环节,《子夜》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以及新兴的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动力量,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着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外国控制的愿望,但他们自身又有着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想反抗又不敢彻底决裂,在与各方势力斗争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当时社会的整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这些都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结尾反思方面,吴荪甫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企业破产,理想破灭,这个结局让读者反思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格局存在的问题。它警示人们,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摆脱外国的压迫,消除封建残余,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制度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同时也提醒着人们,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无法单独承担起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任,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团结起来,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传递出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强烈期盼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让读者意识到只有不断审视和改变社会现状,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重演,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