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是,再有光明未来的前提,我们能不能做一些事情,帮助我们的同胞,为我们的社区和孩子们创造更多机会,使他们能够远离暴力与犯罪,接受优质教育,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亚历山大,你想怎么做?”
“要怎么做?”
亚历山大又笑了。
他从自己的包里,拿出《杀死一只知更鸟》问道:“这本书,大家都看了没?”
有看过的,有没看过的。
“没看过也没关系,书里有一段话非常有意思,我给大家读一下。”
说完,他翻开书,找到自己做笔记的地方,大声的读到:
“道理很简单,不能因为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失败了一百年,就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争取胜利。想变得更好,就别惧怕做出改变。”
“同胞们!”亚历山大放下书:“想要改变,就要去争取!想要改变,就要动脑子!想要改变,就要和他们说一样的话!”
“所以,我要竞选议员!”
众人:???
“别闹了,亚历山大,这个玩笑并不好笑。”肯特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你有钱吗?你有人吗?你有关系吗?更何况你现在连大学都没毕业。”
亚历山大摇了摇头:“我没有钱,但我的同胞们富有。我没有关系,但我的同胞人脉广泛。我有人,我的人正是你们——我的朋友们。至于大学,我今年就有资格申请毕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咖啡厅里的众人对视一眼,也笑了。
“亚历山大,我承认你说的很好。但是你凭什么就会认为,别人要支持你?”史密斯说道:“就凭你准备的这些资料?”
亚历山大笑了笑,他慢慢的走到窗户边。
此时,下午的阳光正好打在他的身上,黝黑的皮肤上,泛起了金色的光芒。
“I have a dream !”
…………………………………………
另一边,
在大洋彼岸的华国,《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读者虽然不能像米国一部分一样感同身受,但是在这本书里,但他们同样找到了情感上的共振。
因为在华国,ZZ歧视这个现象非常的少,更多的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偏见,更多的是‘地域’偏见。
在电影《十二公民》中,有这么一个桥段:
十二位学生家长扮演模拟陪审团的角色,深入探讨了一起涉及被收养的富家子弟涉嫌杀害养父的案件。鉴于这名年轻人的亲生父亲是一位来自豫省的务工人员,部分家长认为案件的真相已经显而易见。
他们认为,“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与“来自豫省的务工人员”这两个身份标签已经足以解释一切。他们指责他不懂得感恩、生活奢侈放纵、素质低下、本性难移,似乎这些标签已经足以对这个案件作出最终的判断。
在生活中,这样类似的偏见还有许多。
比如说,在学生时期长得比较胖的女生,长得比较矮的男生。
比如说,男人的眼里只有性,女人的眼里只有钱。
而《杀死一只更鸟》这本书,便是在读者展示,如何在充斥着丑陋现象的世界里,塑造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精神的尊严。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无论社会如何演进,正直、诚实和善良始终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缺乏幽默感或许不会让人特别受欢迎,但只要拥有这三种品质,一个人便能一生无悔。
同样地,一个人无需圆滑世故,只需学会尊重他人,社会自然会给予他通行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