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下车,心中涌动着惊喜与谦逊:“各位领导如此厚待,陈某实不敢当。只是杨排长一声呼喊,竟惊动了整个营地,实在过意不去。”
老总紧握其手,笑言:“理应如此,你可是我们八路军的福星,屡次慷慨解囊,物资援助,功不可没。”
众将领簇拥陈浩入内,暖茶相待,围坐交谈。陈浩方知,前两次捐赠的武器弹药,已成为八路军克敌制胜的利器。二十万发三八式步枪子弹,让弹药匮乏的部队重焕生机,近月来,小规模战斗频起,日伪军因此损失惨重,战绩斐然。 在创意的笔触下,这段历史叙述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色彩:
日军,那群侵略者,热衷于构筑炮楼,企图以此蚕食八路军的生存土壤——那一片片宝贵的根据地。这些看似普通的砖瓦结构,实则坚固如磐石,成了难以逾越的防御壁垒。外界八路军的子弹,仿佛遭遇了无形的屏障,难以穿透;而炮楼之内,日伪军却如猫戏老鼠般,轻易地将八路军置于枪口之下,肆意射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倘若此景移至欧洲烽火连天的战场,这些炮楼无疑将成为敌人的巨型陷阱,几番炮火洗礼,便能轻易将其化为尘埃,连同内部的守军一同埋葬。但在此地,八路军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挑战:缺乏重火力的他们,面对这些碉堡,往往只能智取,而非力敌,每一次进攻都伴随着沉重的牺牲,即便如此,胜利也只是暂时的喘息,因为日军如同顽强的蚂蚁,不断重建起一座又一座炮楼,如同无尽的噩梦,令人头疼不已。
然而,时局已悄然生变。刘师长面带喜色,兴奋地宣布:“特务团精锐尽出,携带你提供的火箭筒,上个月已让十三座炮楼化为乌有。这消息吓得周边的日伪军闻风丧胆,纷纷放弃炮楼,龟缩回据点与县城。”
“太好了,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陈浩同样满心欢喜,他此次又带来了十具威力更强的火箭筒,并豪迈地表示:“弹药充足,无需吝啬。让这股力量成为八路军的利剑,狠狠教训那些胆敢再建炮楼的敌人!”
这些火箭筒,乃是苏联技术的结晶,射程远达四百米,即便是未经世事的战士,稍加训练,也能精准打击静止目标,摧毁一切障碍。从前,八路军还在摸索火箭筒的最佳战法,而今,他们已掌握了其精髓,将其化为对抗敌人的强大武器。
左副参谋长幽默地打趣道:“只可惜火箭筒数量有限,若能装备数百具,再配以充足的弹药,整个山西的日军炮楼,都将变成他们的坟墓,我们八路军的天地,将更加辽阔无垠。”
炮楼,曾是日军束缚八路军自由的枷锁,如今,在创新武器与智慧战略的双重打击下,它们正逐步失去往日的威风,成为历史的注脚。八路军,正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步步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场前所未有的策略,悄然将八路军的根据地巧妙重构,分割成更灵活多变的阵地。这构想,不得不赞一声绝妙!
谈及资源筹备,几百具火箭筒虽数目不小,但对陈浩而言,他那神秘的随身空间不过是小菜一碟,金钱更非障碍,只是物资渠道一时受阻,成了眼前的难题。加之物资分配需精细考量,轻重缓急间尽显策略智慧。陈浩淡然一笑,语带玄机:“好事多磨,总有云开见月明之时。”
几日前,老总手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出自左副参谋长之手。那上面,绘制了用火箭筒洪流吞噬日军炮楼的宏伟蓝图,旨在为八路军赢得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陈浩的迟疑态度,透露出计划背后的不易。
话锋一转,老总好奇地询问起陈浩的新货:“此次你携来之物,似与前不同,莫非又有奇珍异宝?”陈浩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得意,他轻轻放下水杯,准备揭开谜底:
“此番我携来之物,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各位是想先睹为快那锐不可挡的新式武器,还是细品其余物资的精妙之处?”
老总闻言,目光炯炯,转头对刘师长笑道:“看来,陈浩这小子是要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啊!那么,就让我们先从武器入手,一探究竟如何?”
刘师长欣然应允:“正合我意,老总说了算。我也迫不及待,想看看陈浩的新武器究竟有何不凡,让我们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