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说:“二君如果不嫌弃我,就请一起签字吧。”
于是就把召集诸侯会盟的文件(佂会之牍)拿出来,却先递给了楚成王,齐孝公心中很不痛快。
楚成王观览文件内容,竹片(牍)中写了召集诸侯召开盟会的意思,效仿齐桓公的衣裳之会,不带兵车。文件末尾宋公已经先把名字签好了。
楚成王心里暗自好笑。
对宋襄公说:“以您的威望,自然能把诸侯召集来,何必还用我签名呢?”
宋襄公说:“郑国、许国跟随您很久了(郑、许久在君之宇下),而陈国、蔡国近日又与齐国再次结盟。不借助您的名望,恐怕大家不同意(非乞君之灵,惧有异同)。所以要借重您大国的声望啊。”
楚成王说:“这样的话,齐君应当先签字,然后才轮到我。”
齐孝公说:“我对于宋国,就像下属一样,与我齐国结盟的诸侯,都会前去参加,难请的,其实就是在您大国领导下的诸侯啊,就等着您发布命令呢(寡人于宋,犹宇下也,所难致者,上国之威令耳)”。
楚成王笑着把名字签上了。
之后把笔递给齐孝公,齐孝公说:“有楚国签字就行了,齐国签不签字没有必要(有楚不必有齐)。我在流亡落魄之余,侥幸国家社稷没有消亡,能够在末位歃血就已经很荣幸了(寡人流离万死之余,幸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轻重?实在没有必要再亵渎这个简牍了。”
坚决不肯签字。
齐孝公心中不满意,是因为宋襄公先让楚成王签字,知道他尊重楚国轻视齐国,所以生气,不肯签字。
宋襄公自以为对齐国有恩,认为这是齐孝公的忠心的话,就把文件收起来了。
签字仪式结束。
三位国君在鹿上又叙谈几天,然后做出依依不舍的样子告别(丁宁而别)。
髯翁有诗曰:
诸侯原自属中华,何用纷纷乞楚家。
错认同根成一树,谁知各自有丫叉?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639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