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啊!

再一次代表齐国过来的使节是晏弱,他提出了多赔偿,只是不进行“城下之盟”或“入城之盟”的请求。

郤克本意上是想羞辱齐国,结果在私下商议中遭到了智首、旬庚和士燮的一致反对。

三位卿大夫跟郤克讲了很久的道理,包括楚国才是晋国真正的大敌,晋国由于太多因素国力损失太大,既然齐国愿意多赔偿,再则晋国有楚国这个大敌,无法一直跟齐国耗下去,等等的原因或理由。

一开始郤克还是不同意,后面士燮提议因为这一战是由郤克率军出征,能够多占半成战利品,倒是让郤克扭扭捏捏之后选择默认。

当然了,郤克要求一点:无论齐国的执政是何人,齐国执政都要向郤克进行公开的道歉。

没有话语权的孙林父全程重在参与。

其实,卫国比齐国更想早点结束战事,压根不想再继续拖下去。

“无论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我们连本都回不了。”孙林父对卫国贵族说了大实话。

卫国是晋国的盟友,而这种盟友关系虽然不是附庸,讲实话大多只有责任,占利的地方在于卫国遭到攻击,晋国有义务出兵救援。

仅仅是晋国对卫国有国防义务这一点,无疑就是卫国赚了。

毕竟,有晋国进行保护,比晋国弱的国家轻易不敢攻打卫国,该减少卫国多少国防压力呢?

卫国得到晋国的保护,付出就是“听成”这一点。

所谓“听成”就是接受召唤,派出多少军队接受晋国统帅的领导;再来便是每年向晋国进贡,每一年要进贡的份额或种类多少还不是一定,属于能够商量的那种。

郤克不能直接答应齐国认输,他需要派人回去“新绛”对晋君獳进行禀告,将交战过程以及齐国给出的投降条件一一说清楚。

为什么不是写奏折之类?且不提春秋时代有没有奏折这玩意,要知道春秋时代的词汇仍旧非常少,越是重大的事情真无法用文字写得足够明白,只能是由人进行复述。

因此,在郤克表态愿意接受齐国的有条件投降之后,战事一时间消停下来,只是晋军、卫军并没有撤离的迹象,齐军没有抓紧加固城防或搬运守城物资。

这个不是齐人傻或懒,他们也不是怕刺激到晋卫联军,纯粹就是真的想投降之下的一种诚意上的表现。

要是齐军在停战空档加固城防或搬运物资,又或是有其余举动?不止是失去国家信誉的问题,简直就是将要假投降写在脑门上,再次开启战事就不是想投降就能够投降成功了。

交战双方消停下来,晋军与卫军肯定是要赶紧进行休整,齐国“临淄”的四个城门当天就打开。

“那么多人,怎么突然间冒出来的?”楼令没有太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一般就是在己方营区或安置伤兵的地方来回走动。

楼令所说的人,他们是一些运载物资的车队。

这些车队真的就是突然间冒出来,再成群结队进入“临淄”城内。

每一支车队都有自己的特色,一般从服装的些许差异能够判断来自哪个诸侯国。

“应该是之前在周边城池或村庄逗留,得知已经停战才过来吧?”郤武讲出了自己认为的答案。

楼令并不是真的在问商队哪里来,他只是在感慨人们对逐利的热情。

当前的列国交战,哪一方的军队都不会无缘无故去攻击平民或商队,更不会破坏交战国的生产设施。

这属于“君子之战”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自己利益的一种做法。

什么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