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颗以一“师”之“帅”的身份纳赋,带来一百乘战车和七千五百战兵。
在得到任务之后,魏颗并不止带走自家的一个“师”,另有来自其他中小家族的部队随行,麾下兵力为一个“师”和两个“旅”,满编状态便是一万名战兵。
当然了,出征之后会出现各种状况,比如生病或是受伤、失踪、战死,越大的编制越难以保持满编状态。
有很多相关的史料作为依据。
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之下,十万大军出征后,范围超过一千里以上,没有与敌军发生交战,情况好的减员都会过千;换作是仓促之间出征,再加上天气恶劣,地形险峻等等,没有抵达战场却是损失更多,完全是就是正常的情况。
因此,出征的军队产生损员,真不一定是损失在交战之中,其中会传染的疾病才是各支军队的大敌。
“楚军先锋约是三千,他们距离我们不到十里;后面跟随近六万楚军。”魏绛看着魏颗,问道:“我们怎么做?”
魏绛是魏悼子的嫡长子。
而魏悼子就是魏口,春秋时代的大夫在逝世后,能够有谥号。
因此是,当前的谥号并非诸侯或天子独有。
另外一点,在魏口病逝之后,本来该是由魏绛变成魏氏之主,碍于魏氏面临特殊情况,并且魏颗与楼令的交情更好,结果接任家主之位的人成了魏颗。
原版历史上,魏颗别为令狐氏。
在有楼令的这个版本,魏绛反而别为令狐氏了。
这种事情要说特殊自然是很特殊,只是与家族的存亡与未来相比起来,更换家主反而不是什么大事,类似的事情在各国的家族常有发生。
“我们没有拿下‘函氏’,能够确认的事情是‘函氏’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军。”魏颗沉吟了一下下,说道:“得到的命令是挡住后撤的楚军,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有迎上去交战。”
驻扎在原地?以为公子罢是傻子。
楚军现在是要逃命,明知道前方有晋军,不可能一头撞上去。
“你去对付楚军先锋,我直接追击楚军主力。”魏颗拿定主意,召唤来各级军官,下达了明确的指令。
他们进行了分兵。
魏绛带走一个“旅”的部队。
魏颗率领其余部队。
晋国的一个“旅”为二十乘战车以及包括车组成员在内一共一千五百名战兵,对付比己方多两倍的三千楚军,有问题吗?
如果楚军是精锐,只能说有得打。
然而,那一支是公子罢派出的先锋部队。
很多人以为一支大军的先锋一定是精锐,其实这种印象大多数时候错误。
真正的先锋只有一个责任,也就是遇水搭桥逢林开路,干得是工兵的活。他们比起杀人,更加擅长搞各种工程。
只有极少数的时候,军队的先锋才是精锐。这是明确知道敌军在哪里,发起突击的性质。
当地的地形要说复杂,树林实在是太多;不复杂的地方在于,没有多少山峰。
以大区域来看,有一条名叫泜的水系贯通整个区域,左右两边地势比较高,中间也就形成一条宽度很大的谷地。
这个宽度达到二十里以上,足够的宽度之下,两边的地势只是海拔高,并非是陡峭的地形,想要拦截要熟知当地的地形,再猜到敌军到底会偏向哪个方位行军。
“他们想要龟缩回到‘方城’后方是可以确认的事情。现在只猜测他们会从‘叶’还是‘许⑥’的方向逃窜了。”魏颗知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记载在《易》上面的话,用在当前正合适。
那个“许”加个“⑥”是什么鬼?着实是许人太会迁徙,一直换地方栖息。他们待过的地方就需要标注上①、②、③……等等,用来进行区分,不然看地图有太多叫“许”的地名。
魏相能够就看出魏颗在犹豫,说道:“很难依赖斥候的侦查,只能赌了。”
楚军的先锋之前与他们相距不到十里,主力通常会在先锋部队的后面十里左右。
因为公子罢是想率军撤回“方城”后方,一定会避免被纠缠上,等发现先锋部队遭遇到晋军,肯定要立刻更改行军的路线。
楚国修筑的“方城”太长,足足超过三百五十公里,公子罢实在是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路线能走了。
有一个疑问,晋国高层就没有想过趁“方城”防卫空虚,抓住机会夺取“方城”吗?
这个……,其实不应该有疑问的。
那个“方城”并不是一座城池,它是由很长的城墙形成防御链,可能相隔一段距离会有要塞或营盘,但是防御链真的很长很长。
目前的晋国不是对楚国实施灭国战争,夺取“方城”的某个城墙段或要塞、营盘,只能说用处真的不大。
要说能够起到什么用处,以当前的情况只能是,作用体现在拦住不让公子罢所部退到“方城”后方,或是设局埋伏公子罢所部。
夺取之后再长期占领?真的这么干,楚国君臣不会如丧考妣,反而会让楚国君臣欣喜若狂。
小主,
不是因为别的,晋军占领也支撑不起后勤,占领“方城”某段区域的晋军却有可能被楚国实施包围歼灭。
至于说,当前阶段夺取“方城”的某个位置,它实在是太长太长了,公子罢不一定会去哪个位置;即便是晋国高层猜到,公子罢发现某个区域被晋军占领,完全可以实施脱离。
什么埋伏之类?
知道六万大军是什么规模吗?
或者说,知道六万大军的行军状态,队伍会被拉得多长吗?
所以了,成规模的大军被埋伏,顶多也就是前导部队陷进去,不可能说一下子整支军队被埋伏。
遭遇埋伏又被全歼的军队,完全是主将不认输,也不肯舍弃一部分部队,以为能够逆风翻盘,头铁非要硬顶上去。
历史上的“马陵之战”就是那么回事,孙膑熟知庞涓的性格,有针对性的一次次诱使与刺激,才最终歼灭魏军且让庞涓羞愧自杀。
真正史实的战役,遭遇埋伏又被当场尽数歼灭的军队,讲事实就是少之又少。
遭遇埋伏之后,撤军期间被衔尾追杀导致全军覆没的例子更多。
只不过,哪怕是上面那种情况,所谓的“全军覆没”并不是全死了或被俘,意为:不再作为一支有实际价值的军队。
最后能够逃出生天,得以活命的败兵,其实是数量不少的。
魏颗敢统率不到一万的兵力主动迎击,有阻击的任务是其一,再来就是相信己方主力可以很快抵达战场。
事实是什么?驻扎在“棫林”的晋军主力发现楚军撤退,相隔两个时辰就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