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轼所处的时代,战士们并不习惯于在作品中添加个人标记。
他取出自己的《寒食节宣言》,发现整篇文章都保持着干净和简洁,几乎未见添加之处,这让他感到非常满意。
他转向他的弟弟苏辙,微笑着说:“顺便提一下,致友,这是我当年参与黄巾起义时所写,还没来得及给你看。你觉得如何?”
苏辙自然感到有些惊讶,同时也有些担忧:“你哥哥的书法如此出色,不会成为乾隆皇帝过度赞赏的牺牲品吧?”
苏轼轻松地回答:“实际上,我所写的只是寻常水平,远无法与颜真卿、柳公权相比。我想我应该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不是吗?”
结果,紧接着播放的正是苏轼刚才提及的《寒食节宣言》。
苏轼,那个总是乐观的人,此时只能无奈地叹息。
让我们来看看谁是这场不幸的焦点。
【据说乾隆的印章种类繁多,各有用途。
在做王子时,他使用的是“王子印”等印章,但登基成为皇帝后,他开始使用“永恒皇帝”等尊号印章。
当他迈入六十九岁高龄时,他开始使用“古七十帝宝”印章,而在七十岁之后,他启用“子兴不修”印章。当他将皇位传给孝顺的子孙时,他则使用“至尊皇帝”印章。
第一种印章是用来表达心情和对艺术的欣赏。
因此,乾隆在盖章作品时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他会拍照并将作品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同时标注所在位置,并附上真挚的评论,这仿佛是他在作品上多次签到。
当他年满六十九岁时,这样的“签到”会更为频繁,而在他七十岁和八十岁时,同样会再次“签到”。他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越高,使用的印章便越少。
然而,这并未满足他的表达需求;由于印章的尺寸限制,他无法充分传达自己的情感,于是转而在空白处写下简短的评论或俚语诗篇。】
今天,我们将继续介绍第二位“受害者”,苏辙的《寒食节宣言》。
【这部作品被誉为世界第二佳的书法作品,其技艺之精湛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这是苏轼唯一留存于世的亲笔手稿,是他留在地球上的最为纯粹的墨迹痕迹。
因此,这份手稿成为了无价的家族瑰宝。】
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寒食节宣言》的影像。
实际上,这部作品曾落入纳兰性德之手,他也随性地在其中添加了几枚印章。
乾隆目睹这一幕,心中暗想,纳兰性德仅添加少许印章便敢如此,自己作为皇帝,又怎能示弱?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开始盖章,最终添加了超过两百枚印章,包括“弘历的珍宝”、“古七十帝”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小主,
书法作品上紫色印章遍布,犹如一片片不协调的紫色斑点,与作品的整体美感格格不入。
乾隆却仍未感到满足,他亲自在作品上留下了大量的个人见解。
他回想起苏轼在黄河北岸的东坡雪堂,曾试图展示自己有限的知识,题写了三个大字:“雪堂共鸣”。乾隆悲伤地思忖,如今人们只能通过这部《寒食节宣言》来一窥那个东坡共鸣的遗迹。
观众们目睹了下方作品上密集的印章和注释,能够感受到乾隆获得这份珍宝时的兴奋。然而,他们又如何能够真正理解乾隆内心的喜悦呢!
特别是苏辙,他的拳头紧握,血管凸显,情绪激动地说道:“我现在都辨认不出这是我哥哥的作品了!他怎么敢如此对待我哥哥的书法!这实在是太令人愤怒了!”
苏辙的愤怒甚至超过了苏轼,他心中涌起一股冲动,希望能够接近乾隆,将他的所有印章统统摧毁。
苏轼却展现出了超然的态度。他说:“这只是些书法作品。若真的被毁了,我再创作就是。没有必要为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动怒;实在不值得。”
尽管如此,看到自己的哥哥如此愤怒,苏轼心中也不禁感到恼火。他毫不畏惧地嘲讽地将乾隆称为“泥皇帝”和“暗皇帝”。
他比喻道:“从前,楚国有个贵族要求客人画一条蛇,有些人画得非常出色,但却给蛇画上了腿,结果失去了本应得到的奖励。乾隆的行为与给蛇画腿无异,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他继续批评道:“乾隆的诗歌强制性地干预了书法和绘画的欣赏,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简直毫无意义!”
乾隆的这一行为也激起了众多苏轼粉丝的愤怒。
苏轼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是光芒万丈的巨星,而在“天屏事件”之后,他的声望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时间,抱怨和侮辱的声浪如同洪水般汹涌而来。
天屏节目组似乎乐于火上浇油,继续挑衅道:[让我们看看下一个受害者。
《及时之乐雪》出自义帝之手,《中冬》是献帝的亲笔,而《遥思父》则由熙帝亲自书写。
这些作品均源自琅邪皇室,他们的书法造诣非凡。
乾隆获得这些珍宝后,爱不释手,认为自己的书房不足以容纳如此珍贵的艺术品。因此,他专为这些宝贝新建了一间书房,名曰“二喜堂”(第二恩赐堂)。
随后,天屏节目组展示了乾隆最为珍视的两件宝物,其中义帝的作品遭受了最为严重的破坏。
显然,如此珍贵的作品理应搭配乾隆御用的传家宝印章。他拿出了自己的标志性印章——“乾隆御试印章”,开始了他的盖章狂欢。
据统计,义帝的作品共有197个字,而乾隆却加盖了超过600个印章。
乾隆观赏着义帝的作品,对其印象愈发深刻。于是,他提笔在页面的底部写下了几个硕大的“神”字,这些字迹的大小竟然超过了义帝的字迹!
不仅如此,他还想要记录下自己的见解,但义帝书法的复杂性并未给他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便继续使用剩余的纸张,愉悦地写下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