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乃大秦帝国之都城。
作为以武立国之邦,咸阳更多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效用。
这座城市的布局与规划,无不彰显着对军事防御及战略进攻的深思熟虑。
高大厚实的城墙,威严耸立的城楼,纵横交错以便于军队迅速集结和调动的街道布局,处处皆透露出浓烈的军事气息。
相较而言,商业方面的发展反倒位居其次,市井并不似齐国旧都临淄那般繁华喧嚣、车水马龙。
然而,毕竟身为一国之都,该有的终归还是有的。
只是规模没那么宏大,商业活动没那么活跃罢了。
毕竟古时的运输条件有限,诸多物品都难以在变质之前运抵他处。
咸阳地处内陆,远离大海及主要的贸易通道,自然可选的商品就少了许多。
既无丰富多样的海鲜,亦无来自远方的珍稀香料和奢侈品,商业方面自然会受到影响。
虽说《秦时明月》是一个半架空的朝代,可百姓的生活方式终归还是遵循历史的。
就饮食方式而论,其实在宋代之前颇为匮乏,尤其是汉代以前。
那时,烹饪的工具和技术相对简易,食材的种类亦不如后世丰富。
在宋代之前,尚未普及铁锅,烹饪方式主要为烤、煮、蒸等。
缺乏炒菜这种既能快速锁住食材鲜味,又能变幻出多种口味的烹饪之法。
食物的调味也相对单一,香料的运用不如宋代以后那般广泛与精细。
人们的餐桌上,更多的是简单的谷物、蔬菜和肉类,食物的花样和口感都相对较少。
宋代因铁锅的普及造就了厨艺的突飞猛进,此前的饮食方式便没那么多花样了。
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大秦统一六国后,还处在一个饮食比较原始的时期,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饮食方式:
一是烧烤。
这是一种极为古老的烹饪方式,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来烤制食物了,到秦朝及之前也依旧流行。
那时候称作“炙”,把肉类等食材穿在竹签或者其他工具上,放在火上烤制,像《诗经》中就有相关记载,描述了人们进行炙烤肉类来食用的场景,而且从考古发现的一些器具等也能佐证当时烧烤的普遍存在,例如出土过一些用来烤肉的烤炉等,造型多样,有的还有便于通风、调节火候的设计,说明当时烧烤在饮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水煮。
也就是“烹”,主要是将食材放在釜等器具中加水煮熟。
当时的釜一般是陶制或者青铜制的,下面生火加热,通过水煮的方式可以处理肉类、谷物以及蔬菜等多种食材,这种做法简单直接,能让食材达到可食用的状态,同时也利于保存食材原本的一些营养成分,所以也是常用的烹饪途径。
三是蒸。
虽然可能不如烧烤和水煮那么普遍,但蒸这种烹饪方法在秦汉之前也已经出现了。
人们利用甑和釜的组合,通过釜中的水加热产生蒸汽,蒸汽进入上面的甑来蒸熟食物,比如蒸黍、蒸稻等谷物,或者蒸制一些搭配好的菜肴。
蒸制的食物往往口感较为软糯,别有风味,是当时饮食烹饪多样化的一种体现。
四是羹。
羹也是当时常见的饮食形式,一般是把肉、菜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煮成较为浓稠的汤汁类食物。
制作羹时,会添加各种调料,比如盐、梅子等,来调和味道,根据食材搭配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羹,有的以肉为主料,有的则是蔬菜占比较大,适合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群食用。
鲜食馆,乃是一家平平无奇的饭店,坐落于咸阳城的一角。
在这咸阳城内,类似这样的饭店,不说有成千上百家,几十家总归是有的。
在这众多饭店之中,鲜食馆原本毫不起眼。
老板亦是个奇人,极具商业头脑。
他不满足于店内现有的菜品与经营之模式,时常四处游历采风,引入不同地域特色的美食美酒,妄图为自家饭店增添别样的魅力。
近一月来,鲜食馆在咸阳城可谓是大放异彩,这一切皆因一人。
一位来自其他大陆的神秘人物。
他的现身,恰似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浪涛。
他不单带来了更为新奇的饮食之法,为咸阳城的饮食文化注入全新活力,更是带来了其他的文化元素。
此人乃是老板在回咸阳途中偶然邂逅。
当时二人相谈甚欢,老板为他的见识与才华所倾倒,遂邀他一同归来。
欲让他领略一番咸阳的风采。
归来当日,恰遇有人在鲜食馆寻衅滋事,那人乃是咸阳城中有名的悍将,平素嚣张至极。
然而,这位来自异乡的客人出手数剑,便将其制服。
这倒也算不得什么,高手罢了。
咸阳城东向来不缺武艺高强之人。
关键在于此人动手之时,吟诵了一首诗。
那诗气势豪迈,字句间尽显侠客的风范与豪情,甚合江湖中人的心意。
小主,
很快,这首诗便在整个咸阳城流传开来,令此人名声大振。
这首诗名曰《侠客行》。
而此人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名号伴着那首诗,成为了咸阳城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那一日过后,便源源不断有人欲上门切磋,文斗武斗皆有。
起初,青莲居士并不搭理,他要么独自于屋内饮酒作乐,要么在鲜食馆的后院赏景凝思。
那些前来挑战之人碰了钉子,却不死心,仍旧每日前来。
但直至有人携美酒上门,他方应允切磋。
那是一坛珍藏多年的上乘佳酿,酒香四溢,令青莲居士心动难耐。
自那以后,只要有人携能入他眼的美酒或者令他感兴趣的物件,他便会与之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