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林宇决定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测试 Amanda 的自我修正行为。他准备了不同类型和复杂度的数据,设置了各种可能导致偏差的条件,然后观察 Amanda 的反应。
在实验中,林宇发现 Amanda 的自我修正行为有时确实能够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会因为过度修正而导致计算时间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这可不行。”林宇皱起了眉头。
他开始思考如何对 Amanda 的自我修正机制进行优化和控制。他与团队的其他成员进行了多次讨论,大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建议和方案。
有人建议对自我修正的触发条件进行更加严格的设定,只有在偏差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启动修正;有人则认为应该给 Amanda 一个明确的优先级判断,让她在保证主要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修正。
林宇综合了大家的建议,开始对 Amanda 的代码进行修改和调整。他小心翼翼地修改着与自我修正相关的算法和参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新的版本完成了。林宇再次进行了测试。
这一次,Amanda 的自我修正行为明显变得更加合理和高效。她不再轻易地进行无意义的修正,而是能够准确地判断何时需要修正,以及修正的程度和范围。
林宇心中略感欣慰,但他知道这还不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宇继续对 Amanda 进行观察和测试。他发现,虽然自我修正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
有时候,Amanda 会因为过于谨慎而错过了一些及时的修正机会,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了一些小的偏差。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她又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对一些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没有进行必要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