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墙夼水库上游流域五莲县境内的南西峪村的历史和传说

家乡美01 山东人秦 3319 字 12天前

相传远古时候,红泥崖以南、杜家沟大青山以东、驮儿山以西一带原本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咸水湖泊。湖泊以东百多里地就是现今的日照海。湖泊与日照海之间,有一条天然河道,尽管不算很宽,却也能小船来往。那个时候,南西峪、坊子、街头可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整年风调雨顺,是人见人爱的鱼米之乡,百姓的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挺滋润。那时在现今南西峪一带有一座无名小岛,岛上花果遍地,处处鸟语花香,另有几眼山泉,泉水经年不断,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小主,

那时,岛上住着厉、秦、王、潘等四姓共二三户人家,三姓和睦相处,情同一家人。常言道: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因小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淡水资源条件,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前来停靠补充淡水。渐渐地,南来北往的人多了起来。时间一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竟发展成了一处小小的码头。特别是每年春夏两季,更是商贾云集。那时常来岛上歇脚的客商不仅有江浙的、台湾的,还有高句丽国、流球国的。他们纷纷上岛一来补充淡水,二来停船在岛上住宿,进行商品贸易活动。

岛上有个有名的客栈——喜来乐客栈。客栈的主人姓厉,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老人不但炒得一手好菜,而且待人非常热情,重信誉讲义气,诚实守信,是个“宁丢性命不丢信用”的好人。老人的儿子儿媳早年打鱼命丧湖泊,只留下一个十多岁的孙子和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得闲时候,常常叫孩子读书识字,念《三字经》《百家姓》。渐渐地,孙子也成了一个和他爷爷一样勤快、懂事、守信用、诚实善良的孩子。祖孙俩就这样过着平淡快乐的日子。因了这个缘故,有些客商便常常将货物寄放在客栈里,请老人代为保管,日后取回,从未出现差错。

这年夏天,岛上来了一位高句丽国的客商,住宿在了喜来乐客栈。客商自述姓李,原本打算到东海一带岛国做生意,孰料途中因大船出了故障,家中又出了急事,只得上岸停靠,打算北上回国,处理完家事再找船只南下,并再三恳请老人将一箱珠宝存放在客栈。说着,客商拿出一块玉佩,一掰两半,将其中一半交与老人,并与老人约定,等他回来再取珠宝,到时以玉佩为信物,不见玉佩任何人不能带走珠宝。老人见客商说得恳切,欣然应承,并将自己的一艘小船交给客商,让他乘坐回国。客商走后,老人见珠宝珍贵,为防万一,悄悄将珠宝箱藏在岛上的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洞里。

藏好珠宝,老人天天盼着客商快快来取。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岛上最高的那块石头上眺望几次。就这样,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客商仍没有回来,老人心里十分焦急。

时值东南沿海一带海盗猖獗,政府多次派官兵围剿,海盗屡遭重创。戚继光大败海盗之后,有小股海盗便乘混乱之际从安东卫窜至南西峪一带,他们窜上小岛,奸杀戮掠,夺人妻女。喜来乐客栈自然难逃厄运,海盗进客栈骚扰,吃喝玩乐,无恶不作。不知怎的,海盗得知了老人藏宝之事,逼迫老人交出珠宝。老人誓死不从,半夜乘敌不备,逃出魔掌。是夜,老人密约了岛上的十几个青壮年,携带自制的枪支弹药,乘海盗醉酒酣睡之际,偷袭了海盗,经过一夜的激战,终于全歼了海盗。不曾想,在激战中老人不幸中弹,生命危在旦夕,但仍然惦记着高句丽国的客商。老人让孙子扶着自己来到最高的那块大石头上,一边望着远方,一边从怀里摸出那半块玉佩,艰难地说起高句丽国客商相托之事和藏宝的所在。末了,老人将玉佩交给孙子,断断续续地说:“有朝一日要……要亲手将玉佩和珠宝交给客商,做人要的就……就是讲信用,关键时候,要宁舍性命,也不要不讲……不讲信用。”老人喘得越发厉害了。老人回家后,病情越发严重,生命濒危。弥留之际,老人一个人挣扎着再次来到山顶上,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打着眼罩远望的东方,口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正在这时,天空大变,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一个霹雳击在了老人的身上,随之“突”地腾起一股浓烟冲天而去。不一会儿,雨歇电停。人们发现,老人仍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望着远方,但早已化成一尊巨石,就连老人开的喜来乐客栈也变成石的了。

老人死后,其孙成了孤儿,岛上善良的人们收养了他。他牢记爷爷的嘱托,坚守藏宝的秘密,并且每天早晨来爷爷的遗容前一边跪拜祭甸,一边眺望着远方,盼着早日实现爷爷的遗愿。等啊,盼啊,就这样又过了十多年,仍不见高句丽客商的影子。但他毫不灰心,仍然一心一意地等啊盼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岛上来了一只船队,领头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手里持着半块玉佩,上岛打听开客栈的厉姓老人。老人的孙子这时已长成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见状掏出爷爷留下的半块玉佩,正好与来人的合二为一。原来,他就是那位高句丽国老客商的儿子。人们从中年人的叙述中得知老客商在回国后不久突发重病亡故,临死前将玉佩交给自己,让他凭玉佩来到上寻找客栈的主人,但因海上海盗横行,怕遭掳掠,故迟迟未来寻宝。“天不负我”老人的孙子对天长叹,他将珠宝“完壁归赵”后,将高句丽客商领到爷爷石化的地方,动情地讲述了爷爷至死也不向海盗交出珠宝和爷爷每天都来岛上苦苦等待的故事。高句丽客商大为感动,深为祖孙俩的诚信折服。他见恩人孤身一人,再三邀请他随船队到高句丽国居住。老人的孙子舍不得这块养育了他的土地和爷爷为之流血的小岛,婉言谢绝了客商的邀请。中年人见恩人言辞恳切,遂决定将跟随自己一道来的独生女儿许配给他。三日后,即举行了隆重的婚礼。高句丽客商回国前,将珠宝地一半拿出,为死去的恩人在岛上建造了一个大寺庙,并从五台山聘请了高僧来此主持,天天念经祷告。从此,高句丽客商的女儿和老人的孙子在岛上过起了快乐幸福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沧海桑田。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海水往南退却数百里,退至今日照石臼一带,湖泊的水也随之流入大量海中。无名岛呼啦啦露出水面,从南向北四座小山一字排开,后因气候变化,降雨量大减,湖泊水量日趋减少,最终干涸,湖底也变为旱地。人民也由打鱼为生改为耕种土地、经商做生意为主。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随着人烟增多,山下渐成了一个大村落,因地形取名为西峪,意思是在峪口的西边。村里人为纪念他们的祖先,将老人所在的山取名为石人山。西峪村后一分为三,按照坐落位置,分别为南西峪、中西峪、北西峪。村民将寺庙翻修一新,从此香火越发旺盛,庙里整日香烟缭绕只可惜这些寺庙后来毁于文革,今只片瓦无存。唯有石人山上的石老人还在,老人当年开客栈用的石碗、石盆、石凳子、石茶碗、石酒杯什么的也依稀可辨。

几千年过去,石人山下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位诚实良善的先民,把石人视为诚信的象征,作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尽管家家户户打墙盖房需要石料,可没有人在石人山上打主意,即便文革动乱时期,也没人敢将石人毁去,所以直到现在石老人还一直静静地站在那儿,日日夜夜眺望着东方,一刻也不离地守护着曾经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过的这片土地,庇佑着后世子孙来之不易的幸福家园,成为南西峪村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自然景观。

如今的南西峪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人才辈出,环境优美,物产丰饶,成为街头镇乃至五莲县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村庄。随着五莲新一轮林水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旅游业的勃兴,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南西峪村一定会再展雄风,以更优美的环境、更文明的面貌、更富裕更和谐的民生呈现在世人面前,石老人也一定会为之欣慰。走遍东西南北,风光南西峪村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