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试造铁战船十数只,可邀击敌于海上。快船数十只,能巡弋万里海疆。另辅以其他若干,以镇海口。”
这是当年四弟陈济怀,在给他的《筹建海防书》中,勾画出的,其心目中水师舰队的样貌。而铁甲舰,便是这支舰队的绝对核心。
不仅是陈家兄弟,在当时,清廷上下其他的“洋务派”也都是一样,对铁甲舰情有独钟。
光绪五年,久病不起的沈葆桢,便是在留下了“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的嘱托后。带着未能办好铁甲舰的遗憾,离开人世的。
当水师营已经拥有了巡航舰和巡洋舰,这类的“快船”后。陈家兄弟对于铁甲舰这类的“铁战船”,也是更加期待,以至痴迷。
特别是,日本已经购买了“扶桑”号铁甲舰。而沙俄等列强的铁甲舰,又常常耀武扬威在大清海岸。
这种受到刺激的“痴迷”,也几近变成了一种偏执。
现实的压力和威胁,总能产生最佳的促进作用。订造铁甲舰的活动,亦是如此。
与清廷曲折的购舰过程不同,水师营因为经费独立,购舰更具效率。
借助已有的商贸渠道,他们早已对欧洲各大造船厂进行过探访。因此购买铁甲舰的决心定下之后,很快就有了实质的进展。
因为更合适的大小和价格,水师营最终选择了,新兴工业强国德国的造船厂。
以该国“萨克森”级为母版,改进订购了两艘铁甲舰,“玄鸟”号和“白驹”号。这个结果与北洋后来的选择,可谓殊途同归。
不过,虽然都是在“萨克森”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但水师营和北洋的改造方向,却是大相径庭。
或许是建造时间更为靠前,“玄鸟”级对原型舰的改进相对较少。舰体结构更多的,沿用了原来的设计。
主要的变化则集中在舱面布局上。保留了原有的,前部露炮台式主炮的设计。去除了船腰炮房,改为后部露炮台式主炮。
并将原来“水泥厂”般的四座烟囱,改为了纵列双烟囱。同时调整了指挥塔的位置。
“玄鸟”级铁甲舰,舰体全长94.6米,最大宽17.7米,吃水6.5米,正常排水量7,350吨,满载排水量7,800吨。
舰体为钢铁混合结构,艏艉楼船型。艏艉楼间的主要上层建筑,从前向后依次为,带横跨舰体飞桥的装甲指挥塔、纵列双烟囱和单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