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这些巨人之间进行着传统的战列线对战,两边的轻型舰只都很自觉的避到己方战列舰的外侧,在跟随中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战机。
这样的炮战持续了约有一个小时,其间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中村良三,因接到末次信正率领“前导编队”主力转向北方的通报,便也指挥“主力编队”进行了类似的机动。
而“战列舰打击编队”则在陈沅杰的带领下,虽然位于外线,但凭借编队航速更快的优势,始终紧跟日军舰队的行动,保持着固有的战位。
随着战斗的持续发展,这种一开始看似势均力敌的对决,又逐渐转化出了全新的局面,这其中的很大原因是由两边战列舰的性能决定的。
双方十二艘战列舰两两对阵,日军六舰中的大多数,却与其各自的对手存在代差。
其中两艘“长门”级的处境要稍微好一些,他们面对的是两艘同为世界海军“Big9”成员的华夏“白驹II”级战列舰。
双方虽然皆属顶流之列,但后者的建成时间要晚上六、七年,除了技术和理念更为先进外,还在很多设计上具有专门针对“长门”级的特点,不过总的来说两边还算处在相同的水平。
双方在火力和机动能力上大体相当,但在防护方面“长门”级要落后于“白驹II”级,因此在连续对轰中很是吃亏。
同“长门”级与对手差距还不算太大相比,两艘“伊势”级和两艘“扶桑”级的情况就很不乐观了。
这两级战列舰皆装备有六座主炮塔,是典型的“日德兰海战”之前的主力舰设计方式。
这些日舰面对的四艘“岁月II”级战列舰,则是地地道道的“后日德兰型”主力舰,而且还采取了“高速战列舰”的设计理念。
可以说装有381毫米主炮的“岁月II”级,在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领域,都全面的压过使用356毫米主炮的“伊势”级和“扶桑”级,因此交战双方的均势也正是在他们之间的战斗中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