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丰元年五月底,妫州和幽州前线的宋辽两军,展开了更加凶猛的对攻大战。
原本没有太大对辽作战经验的大宋北军,也在这一场场战斗中,快速崛起,展现了对辽军战术的极大适应性,而这就凸显出来宋军军改后超强的应变能力。
这里边是韩明和整个枢密院官僚下了大功夫,将宋军的假想敌始终定位在辽军身上。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宋军内部军演,完全就是按照宋辽战争的规模进行的。
如此一来,在经过刚开战的短暂慌乱后,宋军迅速的适应了整个战争环境。
不过另一方面,宋军在骑兵冲阵以及马上功夫并不算太过擅长,很多骑行战术演练都将北边的辽军差了很多。
在古时代,骑兵军阵等同于现代的坦克集团,千八骑兵创造历史性战役的情况经常出现。
因此辽国能够制霸亚洲,横压南北,多数靠的就是强悍的骑兵部队托底。
至于大宋,虽然历经十数年的马政推行,无论是马匹数量还是质量,都不亚于北方民族。
但是真正如同北方民族那样从出生起就伴随着马上生活,宋军还是差了很多。
因此郭逵和顾廷烨都是希望将辽军拉到阵地战中,以宋军习惯和擅长的方式,减缓辽军铁骑的冲击,然后一步步打击对方。
这一点,和韩明战前思索的‘拖字诀’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慢打的节奏,也是对宋军来说最为稳妥的战术。
奈何神宗皇帝一意孤行,想要尽快决战,认为一旦打慢,就让辽军反应过来,到时候宋军是否能够坚持住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多出自于神宗皇帝对于军改后的宋军,有着严重的不信任感。
或者说是北方骑兵对宋军的血脉压制,让神宗皇帝这些老赵家人都深感无力和恐惧。
在一连三道金牌的催促下,郭逵和顾廷烨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和当前的敌人,开展了骑兵对攻之战。
而对面的萧伯玉和耶律阿思也收到了后方耶律洪基的传令,和宋军尽快决战,莫要拖延时日,以致后方有变。
萧伯玉当即像对面的郭逵好好展示了一把什么叫做真正的骑兵战术,宋军如今真正掌握这方面战术规划的,只有寥寥数人。
至于最为精通此道者,现在还在老家守孝,每日不断关注北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