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四、六七五

陈墨目光幽幽,旋即又看向一旁的耿松甫,道:“这些人中,耿先生觉得有哪几人能堪大用?”

虽然名单就在陈墨手里,但为官得看综合评判。

耿松甫看了左良伦、耿松甫一眼,道:“王爷,实不相瞒,在来的路上,老拙和左大人、陈大人也聊过此事,但各自都有不同的意见。”

“哦。”陈墨来了兴趣,道:“说说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里面成绩最好的是会元郭宁,但下官反而更推荐第八名的孙城,此人的策论跟如今朝廷展露的问题都有解决之法,尽管有些问题还太过粗显,但只要下放到地方好好历练一两年,便能堪大用。

除了这孙城外,这排名三十七的秦施所写的策论,也很有意思,在民生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若是派到北方去,定能大方异彩。”

耿松甫一连说了几人,都是策论写得好的。

左良伦自然是首推成绩高的。

而陈修则偏重仁、义、理、智、信这些儒家的思想,谁得试卷上突出这些,他就给谁打高分。

如排名第四十七的郭先、七十八名的江曲洋等。

陈墨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住,随后问乡试大放异彩的,可又在会试落榜的。

结果都没有。

如此看来乡试的榜单,水分不大。

之后,陈墨又问那些乡试上榜,却在会试上落榜的考生,又哪些可以值得重用的。

虽然他老早就放出话来,凡是乡试上榜者都可做官,但总得挑出几个重点安排一下。

此话一出,三人都陷入了沉默。

毕竟乡试上关注的人,此次会试也全都上榜了,其他人,三人真的就没什么印象了。

可陈墨既然这么问了,他们想尽脑汁也得说出几个。

耿松甫道:“有那么几个,丰州的林衷、江东的汪海、还有高州的李临沂……”

闻言,陈墨拿出北方的舆图,道:“如此,就将他们先安排了吧,各位觉得让他们去哪里做官为好?”

耿松甫立马起身围了上来。

之后,几人寒暄着,相叙着一些人事安排。

耿松甫、左良伦都是处理政事的好手,有了他们为自己分担,陈墨瞬间放松下来了不少。

几人就这样一直聊到了晌午时分。

当陈墨打算让之后殿试上榜者都担任朝廷的高官时,耿松甫、陈修都进行了反对。

自古以来,就算是状元、探花,一上来也当不了高官,一般都是安排进翰林院修撰或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若是想留京的,也都是进翰林院。

而未能留在京师的新科进士,将被吏部统一安排到候补队伍中,候补期可能会短至三五年,长则七八年,这些进士大多会被分派到各州县担任正七品的知县。

当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安排。

像如今这样的乱世,便无需等候候补,下放到地方当知府、知州的,但那都是外放。

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历练,磨炼心性,增加工作经验,这样等以后身居高位之后,处理事情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不会意气用事。

而一上来就任高官的话,许多人是跟不上的。

“你们说的这些,本王都明白。”毕竟打工都还有试用期的呢,陈墨道:“可是如今朝堂许多部门官员空缺,若是他们进翰林院,朝廷的人手则会严重不足。”

耿松甫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请以前辞官回家或被贬的官员进京任职。

当初徐国忠掌权的时候,许多官员是不服他的,但他们也没法跟徐国忠对抗,干脆辞官回家。

还有一些受到徐国忠打压的,现在也可以提拔起来了。

让他们先把这些空缺官位暂时占住,等殿试上榜的这些人都历练完了,再进行替换就好了。

陈修也给了一个建议。

那就是龙归山有许多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