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手把手教左门长六库仙贼

看了《黄帝阴符经》,有所领悟……听了左若童之言,张之维陡然来劲,道:

“三一门内,有《黄帝阴符经》的注本?”

《黄帝阴符经》乃华夏文明的开创者,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所着。

同时,黄帝也是异人之祖,可以说,炼炁一道,因他而起。

在黄帝留下的许多典籍中,《黄帝阴符经》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因为它主杀伐,据说里面记载了很多种杀生大术。

不过,由于时间太过久远,《黄帝阴符经》的原本早已不知所踪,甚至就算存在,只怕也没人看得懂。

因为黄帝时期所用的文字,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甚至文字都是黄帝命令仓颉造出来的,所以,以那个时期的文字记载的《黄帝阴符经》具体是怎样的,已经没人说得清了。

现在异人界流传的那些阴符经的内容,都是注本,这种注本有几百种,各种说法都有,是真是假也很难辨。

其中,龙虎山道藏殿里,也收藏了一些,张之维也曾研读过,虽然没从中得到什么不得了的法术神通,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

如今听到三一门也有,心里自然好奇。

左若童点头道:“三一门主张三教合一,对三教的经典,自然也是有所收藏的,至于《黄帝阴符经》的注本,我这里也有十来家,其中最具价值的,当属朱熹留下的注本!”

说着,左若童起身,从石壁上的书架上拿出一卷古朴的经书递给张之维。

张之维伸出双手,郑重接过,由不得他如此重视,要知道,朱熹可是三教里的儒教大能,号紫阳,名号和道教大能紫阳真人张伯端一样。

巧合的是,两人所主张的理念也很相似,都秉持着“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的想法。

紫阳真人张伯端留下的东西,能搞出甲申之乱,那紫阳先生朱熹呢?

张之维打开经书翻阅起来,经书不长,也就聊聊几百字,即便是细细品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看完一遍后,张之维没有说话,闭目沉思。

左若童注意到张之维的表情,顿了顿,笑道:“之维小友听见朱熹二字,是不是还以为他留下了什么惊世之作?”

张之维睁开言论,点了点头。

左若童沉吟片刻:“要说惊世之作,或许也算得上,只是我这种凡夫俗子,并不能完全领悟罢了。”

张之维双手把经书还给左若童,道:“确实是朱熹所留,要说看了没收获,那自是不可能,但要说有收获,却也不明显,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捉摸不透之感!”

张之维思忖了一下,总结道:“我只能说,正常的道藏经书里,应该阐述有‘道’与‘法’。”

“‘道’是道理,‘法’是手段,道法自然,方可完整。”

“但此书做过阉割,去除了其中‘法’的部分,只留下了部分阐述‘道’的部分。”

“而‘道’应该是建立在‘法’上面的,是‘法’的延伸,因为没有‘法’,所以此卷经书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之感。”

“但即便它再怎么空,它记载的‘道’是存在的,所以,看它也是会有收获,修为越强,境界越高,收获也就会越多。”

“但这会有很大的滞后性,特别是在修为尚浅的时候阅读它,滞后性也就会越大。”

“因为很多事都是在懂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想起,自己所领悟到的,其实和经书上所阐述的一样,只是当时眼界低,没能参透罢了!”

张之维阐述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左若童点了点头道:“确实是这样,不过,我在修行逆生时,有好几次迷惘不知前路,都是在读了这卷经书之后,给了启发,脑中顿生想法,有了新的领悟,包括这次也是!”

左若童翻开经书,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这段,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张之维沉思起来,开篇的“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衍生出万物,又让万物走向终结,这是世间规律,是天地的“道”与“理”。

而在这段话中,有两个概念非常重要,一是三盗,二是三才。

三盗,指的是天地、万物、人。

三才——天、地、人。

简而言之,万物摄取于天地,是一种盗;

人摄取于万物,也是一种盗;

万物摄取于人,亦是一种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