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戚同文的掌管下,雎阳书院先后登第五六十人,其中最知名的登基者当是淳化三年的状元孙何。
(ps:这个是指书中的时间,现在的范仲淹还没有闻名天下)
自此,雎阳书院名动天下。
虽然范仲淹求学时,戚同文已然故去,但书院中的绝大多数规章制度皆是戚同文留下的。
而戚同文亦是对范仲淹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雎阳书院的学风便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这也是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源头。
毫无疑问,范仲淹绝对是雎阳书院最杰出的弟子,他继承了戚同文的遗志,并将其发扬光大。
月上中天,范仲淹终于停下了笔触,一封兼具文辞和实用的札子,新鲜出炉。
在这份札子里,范仲淹由浅入深的概述了一间官学该如何运作。
首先,最重要的当是山长(院长)。
蛇无头不行,一个好的山长,足以为一座书院定下成功的基础。
其次,山长终究只是一个人,肯定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理应配上几名助教,协助山长打理书院日常的杂物。
同时,教授的人员也很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最后,杂役人员虽然很不起眼,但一所书院能不能行之有道,离不开门房、斋夫、火夫等人的协助。
当然,以上只是制度方面的。
一所书院,除了良好的制度,还离不开财力物力。
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这一点上,范仲淹借鉴了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的经验,提出创立‘学田’制度。
由朝廷赐下学田,然后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民耕种,其中的产出主要用于维系书院的开支。
官方赐予学田,并不是无例可循的。
早在南唐时期,白鹿洞书院就得到了朝廷的资助,是学田制度最早的雏形。
同样的,应天书院的部分学田,亦是由宋廷亲赐。
如今,范仲淹只是将其单独提出,希望朝廷能够以两大书院为例,推行天下。
毕竟,田地是固定资产,有了田地,书院才能立下基业,不用寄希望于富户偶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