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赵官家说的也没错,武举自武则天时期就开始了,宋朝也有,甚至建炎十八王之一的王彦就是武进士出身。但是,你看看宋朝重文轻武到了什么地步,武学进士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啊。
不过,什么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的,靖康耻让沉醉在大宋繁华里的士大夫明白武力的重要性。当统治者一味轻视武人,甚至当兵的几乎都要刺字流放,武举当然不受人重视,但这建炎天子整天不是泡在军营里,就是打仗的带头冲锋。发国债省钱保证军饷,军人甚至武学学生的社会地位就在这十几年里飞速提高,好像这个时候开科取武进士,也能接受。
反正胡寅已经对御营左军很多老兵侉子的作风不满到极致,急需他们读书甚至大规模用王世雄岳云式年轻职业军人替换。
巧了,凡是大规模驻军的地区,主官都有这个需求,纷纷上书表示支持武进士,连整天喝茶当大爷等着西辽使臣伺候的李纲都忍不住写了奏疏发表了一下对于武进士的看法,赵久看完赶紧再次写了密扎给吴玠曲端和李彦仙,别的事都好说,千万别让李相公插手军事,任何他关于军事调动的文书,都视作乱命。
不过此次科举文武并存已经是板上钉钉了,经过大乱之后,三年不断间建设的燕京城第一次迎来了一次人口迁移高潮,各家客栈都恨不能爆满,来考试东京太学生、武学生络绎不绝。
这就体现出城规在城防规划时的合理之处了,很多农家小院儿本就离燕京太学和武学不远,坊市交错。这次很多人家都收拾出来空着的厢房,租给来考试的学生处,也有富贵人家的橘子,直接聘了厨娘、短佣和帮工,一时间热闹非凡,物价飞涨,竟然是比赵官家到来时促进了燕京经济的增长更加明显。
这来考试的太学生凑在一起,不管是燕京方的还是东京方的,针砭时政,谈论国事,那是必然的。至于武学生嘛,口中的焦点永远是这次立功的岳小侯爷。
不满弱冠之年的青年,从使节队伍,他国之内如入无人之境,带领千余人马而几乎灭一国,这是史书上才有的传奇,如今竟真实的发生在本朝,叫这帮年轻力壮、本就立志从军报国的小伙子们如何不心神驰往?
赵官家听说之后,本着能女婿就应该给老丈人效命的原则,又把岳云从登州提熘过来,主持武举初选。
武举嘛,毕竟是要武力与战略思维并存的,赵括和莽汉都不在朝廷的用人名单上,鉴于建炎朝的实际情况,这次不仅两处武学的太学生允许参加舞曲,就是运营的一些低级军官,只要有统制官一级保举也可以参加,而且录取人数远远高于文科进士。
于是,韩世忠又开始在御营左军里骂人了,无他,这些人加起来参加武举的数量都不够人家前军的三分之一。更让韩秦王郁闷的是,自己年过四十才得的宝贝长子,居然只喜欢看书,不喜欢练武,真让他拿棍子打,又不舍得还得面对和老婆再打一架的风险。
而次子才五岁,什么时候能看着他来个宣武门唱名当武状元啊。
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把魔爪又伸向了王世雄道:“你个小子,当年输给了岳云,结果这一步落下,如今看看落下了多少?这次这么好的机会,你要是再把握不住,可真别出去说是俺带出来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