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司马睿再次派出王旷护送司马毗一行前往东海驻扎,又在王导的建议下任命王旷为琅琊太守,既有声援又有监视司马毗之意,可谓一举两得。
更关键的是,王旷和王含、王敦是同祖父的堂兄弟,让王旷坐镇琅琊,可以缓和与王敦的紧张关系,毕竟琅琊是他们共同的家乡。
果不其然,在听说司马毗前往东海、王旷坐镇琅琊后,王含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这当然不完全是因为和王旷的亲属关系,主要还是因为实力不允许。
如此一来,王含实际控制了徐州的彭城、下邳、临淮和广陵四郡,司马睿实控东莞和琅琊,司马毗夹在两人中间,实控东海,三方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短短半年时间,王敦先从扬州刺史变成扬州都督,然后又将徐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对此并不满足,因为他对辖下的控制还是太弱了。
且不说徐州并未完全掌控,就连扬州都要受到江东士族的掣肘。在这种情况下,王敦决定先在江州寻找突破口,若能实控江州,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将大增。
那么,到底要如何将江州握在手中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华轶架空,但若是擅自改动江州辖下太守,不仅有违朝廷制度,华轶也不会乖乖就范,毕竟华轶在江州威望甚高。
最终,王敦决定先试探下华轶,将鄱阳太守陶侃调为镇东军司,也就是镇东将军司马。
其实,王敦此举不只是针对华轶的,也是针对陶侃的。在平定张昌之乱时,陶侃表现优异,深受刘弘的信任,而刘弘对司马遹的维护之意天下尽人皆知。
陶侃既然是刘弘的心腹,他的立场难道不会和刘弘一致吗?尤其是在司马遹占领湘州的过程中,刘弘曾经的故吏应詹和苗光都主动起兵响应,王敦很难不怀疑陶侃。
如果陶侃拒不应命,那就足以证明他心属司马遹,如果他敢于前往建业赴任,那就趁机将其控制,不给他兴风作浪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也能略窥华轶的立场。
八月初,一纸公文送到了华轶案头,王敦正式征召陶侃为镇东军司。
“好你个王敦,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了?军司是他能自行征辟的吗?”看罢公文,华轶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