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王培安的质问

红楼襄王 飞花逐叶 2390 字 1个月前

其一南洋海上要关注,防备西夷再度来犯;其二是西南方向依旧不稳,一旦生乱要及时介入;其三是东北面的朝鲜日本,还是不断有贼人造逆需重点防备。

总的来说,当前大明周边局势还算平稳,只是一些重点地方需要关注。

议事结束后,朱景洪又下令在武英殿赐宴,要与一众将领同乐。

转眼又是两天时间过去,乾盛年代的第一次科考开始了,冯渊这位数次落榜中年举子,再一次踏进了考场之中。

会试第一场在二月初九,然后在十二日、十五日测第二第三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前后一共七天,对朱景洪来说一晃就过,但对举子们来说则难熬得很。

时间一天天过去,在当前会试举行之时,京城内的话题大多跟考试有关,学子们一出考场就在交流,即便回住处也会找同住之人聊聊。

冯渊也不免俗,只不过他跟别人比起来,多少要从容那么一些。

这次科考他选择了剑走偏锋,直白且激进的表达了对朝廷新政的支持,同时从庶民和朝廷大计两个方面,论述了朝廷推行新政的种种好处。

答完最后一场考试后,冯渊便回到了住处等消息,他已经做好了落榜的准备。

举子们考试完解脱了,但那些主副考官们可得忙了,将近四千五百多人的答题,要看完绝对是很费力的一件事。

首先誊抄弥封完成,就花费了四天时间,这一步那些文字不过关,以及不注意避讳的答卷,直接在这里就被淘汰掉了。

每次科考,都少不了犯低级错误的人,说来也是奇也怪哉之事。

试卷誊抄完毕后便是分送,即送到阅卷官手里进行审阅,这一步是在主考官、同考官监督下抽签分配,所以阅卷官员也不知道自己改的是哪位考生的卷子。

阅卷人员将初阅后中意的卷子,推荐给同考官,这类试卷叫“荐卷”。

同考官即副主考,会在他中意的试卷上批一个“取”字,批了“取”字的卷子再送给主考官,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

而一些责任心强的考官,则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

比如此番主考官之一,都御史王培安,他就比旁人忙得多,专门找各处“落卷”进行查看。

冯渊的剑走偏锋,这一次还是被黜落了,连到同考官手中的机会都没有,他前几次科考基本也是这待遇。

总体来说,相较于那些早早蒙学,勤学苦读的举子们来说,冯渊近二十岁才发奋,底蕴上确实差了许多。

但这次他比较走运,他的卷子被王培安翻到了。

看完了冯渊的答卷,王培安便问阅卷官员道:“这份答卷,条理清晰,叙事详实,内外皆备,为何不取?”

改卷的是一位翰林院编修,也曾是前届科考中的佼佼者,在看了冯渊的答卷后,遂答道:“回禀总宪大人,此人文藻浅薄,只看其文首便知,其学问……”

这位阅卷官对王培安很畏惧,但同时又有那么一丝优越感,毕竟他是翰林院庶吉士,而王培安只是个举人出身。

在他侃侃而谈之时,王培安目光中已有怒火,接着他便斥责道:“所以你只看了文卷开头,后面的都没看……就黜落了此人?”

被王培安这般怒声质问,这位翰林院的编修顿时被震住,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出来。

“此文经义不明,论事不……”

“我问你是不是只看了开头,就黜落了此人?”王培安又问。

当然就是这样,可是能承认吗?当然不能。

依照规制,只要文字格式没有错误,阅卷官就该把文章看完,这种只看开头就黜落考卷的行为,当然是违反律令的做法。

当然,这样做的考官很多,毕竟确实很多文章只看开头,就基本可以断定是什么档次。

所以从没有人在这件事上纠结过,谁知今日遇上了王培安。

王培安确实刚正,但也知道见好就收,眼见震住了眼前这人,他便接着说道:“此卷行文质朴,所言之事鞭辟入里,且于时政见解新颖,为何不可入选?”

这算是给这位阅卷官台阶下,如果此人不识趣的话,刚才的事王培安可就不会轻轻放过。

这位阅卷官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他知道王培安做得出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得妥协。

“王总宪,可否让卑职重新审阅!”

“拿去,仔细的看!”

于是这人只能重看,并最终把答卷放到了“荐卷”一处,之后答卷便该被送往同考官处。

正常来说,得同考官看完之后,取中的试卷才会交到几个主考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