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半晌都没有反应,杨爱民只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句话——脱离了基本规律。所有人都在回味着竺伟业的话,可惜还是没人明白这到底有什么意思,这脱离了他们的学科范畴。
杨爱民合上了手上的钢笔,扭头看向了竺伟业,“竺站长,国内有什么看法?后面你们要继续研究下去吗?”
“我刚才说的和国内都交流过,看法都基本一致。而且国内已经在着手建立计算机模型和实物模型了,预计会在三个月后会有初步的研究结果。”竺伟业收回了眼里的光芒,看着他说。
“嗯,那就谢谢你了竺站长!”杨爱民说着就站了起来,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后面的会议可能涉及我们的核心问题,麻烦你回避一下。”
竺伟业也站了起来,握住了杨爱民的右手,听到他这么说后就松开了手,敬了个礼后就往会议室外面走去。
杨爱民看着会议室的门关上后,屁股又坐到了座位上,他看向了王强,将钢笔帽又拔了下来,“王教授,你和秦斌有什么看法?”
听到杨爱民问到自己,王强坐直了身体,昨晚他和秦斌也熬了个通宵,看了一遍又一遍昨天拍的视频资料。
“杨教授,是这样的,我昨晚和秦斌反复看了这些视频资料,发现了四个问题。
一是这个柱子的外表材料绝对不是地球上的,也不可能是人为制造的。我们观察了画面里的这个金属表面,并利用现有的设备把画面放到了最大,发现这个金属表面以每秒大约一毫米的速度在缓缓流动。而且不是单一地往下流动,所以说地球重力对它的流动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所知道的,在地球上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就只有一种,那就是汞。但是汞在常温下的流动性是远高于这种金属的,而且汞的物理特性也不足以作为建筑的表面材料。
所以说它这个流动性是第一个问题。
二是这个材料的物理特性问题。地球上拥有的最轻的金属锂,它的密度是0.534克/立方厘米。假设这个柱子表面的金属材料是锂所构成的,我和秦斌设定其表面材料只有一毫米厚,目测其露出海面的部分有十千米高,直径大约是‘昆仑号’宽度的两倍,也就是那整个锂金属表面材料的总重量大约就是一千三百六十四吨。但是如果把一千三百六十四吨的锂做成一毫米厚、十千米长,并且把它立起来,其自重就会把它直接扯成两半。地球上没有一种金属材料能有这样的强度,包括我们材料工程所研究出来的所有合金。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它的材料强度问题。
还有第三个问题,我和秦斌发现这个金属材料有着极强的疏水性,放大视频后我们发现在整个金属表面是没有一点水的。要达到这种现象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材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就像油和水一样;二是这种材料的表面绝对光滑,水分子在其表面无法黏附停留。
但是有个疑点,我昨晚和秦斌研究视频的时候发现在柱子顶端有源源不断的水流下来,流到了表面后却突然消失。我们俩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宿也没有个结果,猜测可能是水流被引导向了其他地方或者是这个金属材料本身具有噬水性。
还有噬水性这个概念是我前几年提出来的,这是当时我受国家委派前往西北一处史前遗迹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这个遗迹的表面金属材料就表现出了极致的噬水性——有多少水它就能吞噬多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