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一听,心里大喜过望,看着蔡琰的眼神,满意至极。
刘辩瞥了她一眼,下意识的看向那道已经快痊愈的疤痕,实难拒绝,又知道他的字拿不出手,微笑着道“朕说,伱写。”
蔡文姬清丽双眸眨了眨,没有拒绝,铺好缣帛,拿起笔,躬身静候着。
刘辩看着她弯身的姿势,翘臀异常显眼,不由得抬了抬眼皮,看着屋梁,故作思忖模样,慢慢说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蔡文姬一字不漏的写完,而后睁大双眼的看着。
蔡邕琢磨着这简简单单十四个字,心头微震,深以为然。
他作为当今文坛巨擘,深知读书、治学的艰难、枯燥,想要有所成,须闭门苦读,寒暑不分,十年、甚至数十年。
蔡文姬看了一阵,双眸愈亮,向着刘辩轻轻行礼,道“陛下才学鸿博,蔡琰钦佩。”
刘辩感觉今天的尴尬有点多,轻咳一声,道“对了,蔡卿家,朕的九弟,也到了读书年纪,朕打算将他送来鸿都门学,你就当他是普通学生,无需特别对待。”
渤海王?
蔡邕一惊,要将渤海王刘协送到他这里?
蔡邕虽然不怎么掺和朝政,可是清楚的很,这渤海王的身份,万分忌讳!
“陛下,还请署名。”蔡文姬这时道。
刘辩走过去,拿起笔,想了想,写上中平六年,十二月三十日,刘辩。
蔡文姬在边上见着刘辩提笔,眨了眨眼,轻声道“陛下,月字还差一笔。”
刘辩看了眼,连忙加了笔‘一’,笑着看向蔡文姬,道“蔡小娘,可为朕的一字师。”
蔡邕闻言吓了一跳,抬手道“陛下,小女怎么敢当!”
刘辩放下笔,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完,他往前面继续走。
蔡文姬没有动,看着她亲手所写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后是刘辩的落笔,慢慢的抬起头,望着刘辩的背影。
刘辩又参观了一大圈,见除了奢华外,没了之前的不堪,便没有为难蔡邕,打着伞,往外走,笑着道“明日,是今年最后一天了,朕在宫里设宴,招待群臣,允许众卿携带家属,卿家准备带谁啊?”
蔡邕瞥了眼边上的蔡琰,不想这个新寡的女儿抛头露面,道“臣携……”
“陛下,父亲带蔡琰赴宴。”蔡文姬打断了蔡邕的话,一本正经的道。
刘辩没有回头,省的看见她额头的伤,道“也好,那就这么说定了。蔡卿家,一定要严格遵照朕……是尚书台拟定的课纲教学,将来考核入仕,也是依照课纲,卿家不要擅自乱来。”
蔡邕目光一紧,抬手道“臣领旨!”
“好了,就到这里吧。”刘辩背对着他摆了摆手,大步出了鸿都门学。
蔡邕父女送到门口,眼见着刘辩的渐行渐远,消失在不远处的转角。
蔡邕突然长松一口气,整个人好像泄气一样,差点站立不稳,急忙双手抓住门框。
蔡文姬见着,双眼疑惑,道“父亲,为什么这么惧怕陛下?”
蔡邕看着她,一脸苦笑,道“你不懂。”
十二常侍、何进、袁家,哪一个不是曾如日中天,权势滔天,可最后怎么样了?
蔡文姬确实不懂,轻声道“父亲,陛下的才学极好。”
蔡邕缓过神,轻轻点头,道“为父也大为意外。”
他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刘辩刚才的一番话以及那副劝学,并不是短时间内有人教、刻意显露的——太过自然!
“你怎么突然想进宫赴宴了?”蔡邕向蔡文姬问道。
蔡文姬刚要说话,不远处有两个人正在冒雪过来。
一个人神情严肃,一丝不苟;另一个二十五六岁,五官端正,朝气蓬勃。
蔡邕顺着目光看去,顿时一怔。
他认识,钟繇以及陈群。
钟繇来到近前,抬手道“蔡太常这是?”
蔡邕陡然醒悟,抬起手道“小女来看我,钟廷尉找我有事?”
钟繇不疑有他,道“陛下旨意,命廷尉府修订汉律,涉及诸多礼制,特来请教蔡太常。”
蔡邕知道这个事情,看着陈群,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道“我听说,丞相之子,是要入廷尉府?”
杨彪之子杨修,几日前到京,被举为孝廉,准备入仕。
钟繇闻言一怔,道“我并不知情。”
他确实不知道,近来太忙,没有顾及其他,不知道杨修回京,还要入他的廷尉府。
陈群站在一旁,不言不语,略微有些好奇的在审视蔡文姬,脸上有种跃跃欲试的比较之意。
蔡文姬没有看他,静静的立在边上,目露思索,心里想的是,回去之后,尝试以‘经史子集’归类书籍。
祝所有高考学子金榜题名,前程似锦!
五千字大章,求月票,求月票~~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