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兵、钱、粮

抗清 傲骨铁心 2257 字 26天前

镇的最高军事长官称统制,协的最高军事长官称标统,团称管带,营称营长,队称队长,哨称哨长,什为什长。

编制和官制参考了诸多军队,就是个大杂烩。

鉴于手里的兵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盲率,王五又在总管府下设三个机构,一为教习处,一为督练处,一为枪炮处。

教习处主要负责给各镇士兵培训文化,就是教写字教读书,通过“运动式”的办法尽可能的让士兵具备后世至少小学五六年级文化水平。

不然当兵的不仅连名字不会写,连数字都不会,这样的军队长期化的话,跟绿营多半一个德性,不符合王五对军事这一块的基本需求。

预备一年后还要开设军校,培训更多军事人材。

小主,

督练处顾名思议就是严格监督各镇的军事训练,确保士兵有充足的训练,如此上了战场才能更好的杀敌,并明白基本军事旗号和口令作用。

好比排队枪毙、三段击什么的人人会,但如何在战场上以整体形式向前进,或向不同方向迂回,这些都需要督练处结合战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手册,再让军官普及到每个士兵。

弓箭手和铳兵也必须要有大强度的训练,才能确保他们在战场上遇敌不惊不乱。

枪炮处自是造枪造炮。

因为从江南“请”来不少“专家”,荆州一战也俘虏了很多清军的工匠,人材这一块基本不缺,现在各项研制也都开始,不出一年就会有大的成果出来。

唯一的麻烦在于王五控制区内没有大量煤矿和铁矿,这就导致他现在不能大规模装备新式火器。

但湖北是有矿的。

大冶矿,天下有名。

前世张之洞在汉阳打造的汉阳军工厂也是赫赫有名。

只大冶矿在老张手里,所以王五必须把这块地盘搞到手才能确保军工体系的自主化。

三镇将领分别由田文、马昌元、高大捷担任。

士兵均是打乱组成,如六千多吴军精锐便是平均分给三镇,如此一能确保三镇拥有相等战斗力,也能确保王五对三镇的影响力相同。

如果将吴军尽数编在一个镇,那这个镇王五肯定指挥不动,除非他完全拉拢了汪士荣和高大捷。

水师这一块仍是原样,由总兵郭法广负责。

由于武昌那边来了下游的九江水师,明军水师虽经整编训练已有规模,但较这支九江水师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王五没有要求郭法广正面对抗九江水师,让其将水师暂时撤到荆州沿江,避免同九江水师的正面冲突。

上游重庆水师抵达后,如果老张不愿意直接献出武昌,双方水师间的一场大战就无法避免。

对各镇整编,王五强调最多的就是号令统一,尤其是对军令这一块必须形成完整制度,避免上面军令传到下面后“走样”。

为此,他将一批从西山撤出来的官员分配到了三镇和总管府的三处,目的是希望这批有文化的年轻官员帮助军队完成整编。

另外下令各地张榜招募识字的年轻人加入明军,凡识字的只要入伍就给正兵饷,经基本军事训练后配给军官做为“参谋”使用,也就是负责文书上令下达。

军官也优先从识字士兵中提拔。

一切都是王五借鉴前世若干部队经验创制,虽然还有种种不足,若干问题需要改进,但至少眼下这支新整编的军队在制度上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任何军队。

就是饷银这一块比较吃力。

一直以来王五在军饷这一块都是对比清军的,为了拉拢绿营为己所用,曾经许诺开双饷。

绿营那边一等饷是马兵、炮兵,每月支银二两;

二等饷是无马战兵,月支银一两五钱;

三等饷是各地守备汛兵,月支银一两。

另每兵每月支米三斗。

也就是说领三等饷的汛兵每月实际“工资”是1700多文。

一等饷每月是2700文左右。

双饷意思就是在绿营基础上翻一倍,确保三等饷汛兵每月工资能涨到3400多文,也就是三两外加四百文。

湖北因为战乱原因米价涨的非常高,一斤米卖到了二十多文,那么王五开出的三等饷每月折算大米其实不过150斤。

不过150斤米还是能养活一家三到五口的,甚至还有节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