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田氏、孟尝远不能及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327 字 1个月前

郭图如此墙头草,看到刘备阵营势力强大、看到袁谭在过去一年渐渐不支,就彻底起了抛弃故主为刘备前驱的念头。

这一点,在见到郭图之前,着实是有点出乎诸葛瑾预料了。

他知道郭图是个明哲保身之人,但真没料到能明哲保身到这种程度。

既然如此,大家把话说开后,后续的工作倒是简单了。

郭图本以为条件谈妥,诸葛瑾会立刻放他回去复命,但诸葛瑾却始终待人如一,依然让郭图走流程走完了全套,让他稍微多住几天,参观参观刘备治下琅琊郡的变化。

顺便参观一下刘备阵营新培训的信鸽传递信息的速度和效率,还当着郭图的面,写信给刘备请示,让刘备亲自郑重书面回复、如果将来郭图辛毗等人归顺,并且说服袁谭来投,各自能给他们什么条件。

郭图觉得这种事情似乎有点没必要了,但诸葛瑾却很认真,他就是要让郭图真心坚信,刘备答应的一切条件都是会兑现的,含金量非常高,不是一时哄哄人的。

郭图只觉眼界大开,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了大半辈子,还真没见过这种说话绝对算话的诸侯。

哪怕是当年袁绍活着的时候,也就是对功臣画大饼,遇到急难的时候会许诺得过分一些,等危机度过后,真正论功行赏时,总会稍稍打点折扣。哪有跟刘备这样,不能随便答应人,但答应了就是真打算完全兑现、一口唾沫一个坑的。

不过凭良心说,在赏罚分明这个问题上,袁绍也不算什么雄主,这点他还不如曹操呢。

而曹操属于赏罚分明,却绝不“言出必践”。利益分配和酬勋方面,曹操是非常分明的,很有法家之风,但说话算话方面,伪诈就不少了。

这两点,袁绍连第一点都没做到,曹操做到了第一点做不到第二点,刘备是打算连第二点也一起做的,至少诸葛瑾和诸葛亮会这么要求他。

(注:历史上刘备死后,诸葛亮全权治蜀那九年,也能算是“既赏罚分明”,又“言出必践”,曹操是执行了前半套,只有赏罚而无诚信,诸葛亮是又有赏罚又有诚信。

所以陈寿才敢在晋朝这种朝代写书时、评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我也一贯很不认同易中天说“诸葛亮的法家之治和曹操的法家之治非常相似,他们俩是汉末三国法家之治的杰出代表”,我认为哪怕只对比法家之治这一个方面,诸葛亮的法家之治也比曹操的法家之治要好得多。)

在认识到刘备和诸葛兄弟的诚信后,郭图也就耐下性子,认认真真在诸县观摩了数日,发自内心地用心体察:刘备治下的琅琊,究竟比一年多前袁谭治下时,进步了多少,民生又有多少改善。

而当他看到日照港那繁荣的景象,商贸船队进进出出,把南方的钢铁制品、瓷器和铜器源源不断贩售而来,与从辽东运回战马的海商交割易货。

本地的贫民虽然种的粮食都不够吃,但也能靠水果和海货补足一部分果腹所需,还能贩售给海商作为补给品,换取海商运来的麻布和丝绸,以至于诸县本地的百姓,大多能确保布衣蔽体——

千万别小看“布衣蔽体”这一点,虽说古代百姓被称为“布衣”,但大多数时候,穷人是穿不起衣服的。一家人好几口的话,可能只有一两套补了又补衣服,谁出门谁穿。

宅在家里的人就随便光着,或者抓一些稻草捂着取暖,甚至干脆天冷了钻稻草垛。汉朝连棉花都没普及,也就没有棉被,穷人最多用破麻絮随便塞点填充物当被子。

现在诸县的百姓,居然人人有衣服穿,哪怕是最破烂廉价的粗麻布衣服,也足够郭图震惊了。

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本地乡农在山坡上随便种点酸不溜的野果树,就能摘果子高价卖给海商、换取布匹。

郭图私下里以己度人,还以为是诸葛瑾在邀买人心,学孟尝君沽恩市义、对自己封地上的百姓好一点,故意做亏本买卖让利于民。

但是当他自以为能凭着这点认知卖弄自己的见识、夸赞诸葛瑾好手段、有孟尝之慷慨、田氏代齐之远见时,陪同他视察的鲁肃却听得直翻白眼,表示他这是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注:战国时田氏取代姜姓吕氏统治齐国前,好几代人都是给人民低息借贷让利于民、度量衡公允不占老百姓便宜,以收买齐国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