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所言,也确实有理——劝进封王这种事情,如果拒绝了,肯定不能口头说说了事,是要拿出实打实的姿态来的。
比如历史上曹操封魏公、魏王之前,也有人劝进,曹操拿着劝进的话去问荀彧,荀彧就摆着道德楷模的样子说:明公不但要拒绝,还应该砍了那些劝进的、陷明公于不义的小人,让天下人看清楚明公的志向。
这话当然是扯淡的,曹操肯定不可能去砍郗虑支流的劝进者,为这事儿还恨上了荀彧,导致后来疑似对荀彧下手。但曹操拒绝惩处劝进者的事儿,显然还是对曹操的恶名起到了加成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备的名声可比曹操好太多了,刘备也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这方面自然不能不慎重。
所以被庞统提醒后,刘备立刻转向诸葛亮,示意诸葛亮解释。
若是换做旁人,被这样冷不丁反驳,或许还真就反应不过来。
不过,被问及的是诸葛亮,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诸葛亮想都没想,应声而答:“士元有此顾虑,倒也正常,但此事易耳:又要显示主公的谦退,又不能严惩冒进上表之人——那就找个不隶属于主公麾下的外人,或者是好几个外人,来共同上这个表嘛。
就算主公见到这个劝进,非常惭愧、急切想要拒绝,也不好对外人随便惩处吧?不是主公不想,是没这个权限。”
诸葛亮轻轻松松几句话,就把这个难点化解了。
如果是自己人上表,刘备拒绝。为了表示拒绝的坚决程度、诚意,当然要严惩。
但是外人上表,你怎么严惩?只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口头批评一下算了。
“对啊!孤怎么就没想到!还是孔明反应快……”刘备内心暗暗惭愧,随后连忙虚心追问,
“那不知这个外人,选谁比较合适呢?”
诸葛亮便如数家珍地盘点:“从劝进者的名望地位来考虑,当然是让景升公和刘季玉劝进最好。但是,他们未必肯为渊驱鱼、拿自己的名声成就主公的威望。
退求其次,主公可以考虑让袁青州上表,他虽已事实上投效主公,可名义上勉强还能算一方诸侯。纵然其举动冒失,主公也不能惩戒于他。
再次,便是寻求马超、吴懿上表。此二将新来投不久,主公可以模糊处理,只当他们还是客将,说错话也不能苛责。而且此二人还有一些妙用:
马超可以说,其父被曹操裹挟,身不由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他的劝进,不仅是他个人的意思,也是代父仗义执言。
而吴懿虽然跟随我军奋战近半年。但他名义上,算是刘季玉的部将、只是战时借调听取主公的调遣,吴懿的上表,也可以攀扯到刘季玉身上。
其余诸人,虽也有可用,但不如这几个人选这般进退自如,若有必要,可容后再议。”
诸葛亮洋洋洒洒,把他觉得可以利用的人选,都罗列分析了一遍。而且敏锐地指出:要用这些人上表,表奏的内容就不仅仅是劝皇帝给刘备封王了,还可以夹带别的内容。
到时候主公可以随机应变,上表拒绝封王之议,对其他部分的内容则选择性采纳,这也是实事求是、虚心纳谏的表现。
刘备梳理清楚诸葛亮的思路,终于觉得豁然开朗,心中阴霾为之一扫而空。
他立刻下令,先写信给诸葛瑾、关羽、鲁肃和袁谭,联络商讨相关事宜、确定细节。
其中给袁谭的信,提前抄录一份,送去的路上先给诸葛瑾也过目,确保没问题没异议再递交。
然后,刘备再跟诸葛亮庞统详细商讨了一下,给刘琦和刘璋的密信具体该怎么写。
尤其是通过吴懿拉刘璋下水的一系列细节操作,还有很多点需要完善。还能跟问刘璋要钱粮军需好处、等一连串的事情合并处理,权衡各方条件的取舍。
跟刘璋的交涉,还会进一步涉及到刘备军在这个冬天的撤军计划、以及如果刘备把一部分部队撤出蜀中,刘璋该出多少血送行、怎么利益交换。
这些事情都是无比纷繁复杂的,还有得诸葛兄弟和庞统精心设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