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柔在后宫之中,见大臣们的机会不多,中书令马周,她只见他来过武德殿几次,更多的是在奏章上的名字。
于是好奇地问:
“他是靠科举做的官么?我以为,他也是跟着陛下的老臣了。”
据她所知,朝中这些大臣,大多都是做了官之后,去考过科举凑过热闹,或者本来就有门荫入仕的机会,考个功名为自己填个履历,真正凭着科举晋升上来的,几乎没有。
大部分都是当年,跟着还是秦王的皇帝,靠着功绩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位置的。
太子李善笑了笑,说:
“其实也不算是……他在武德年间考了科举,中了进士,后来吏部择选,补了他一个博州助教的小吏之职。
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当个教书夫子,所以跑到了长安,投在中郎将常何家里做门客。贞观五年,时逢大旱,父皇让文武百官都上奏出谋划策,中郎将常何想不出来,让马周替他写。这才被父皇慧眼识珠,收入了门下当值。
所以,严格来说,他的晋升还是靠父皇不拘一格,提拔所致,科举作用不大。
但是……他出身贫寒,能入中郎将常何府上做门客,与他中了科举,并且有博州助教的履历脱不开关系。”
“原来是这样……”武柔低着头,应了一句。
李善不知道自己是真的苦闷无处说,还是单纯为了跟她说几句话,才聊得这些话题。
他只是自顾自地说着:
“父皇当年起兵,人才如游鲤,寻觅有志之主,他们大多都不是隋朝得志的人物,向着祖父和父皇共同创业,父皇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成就了父皇,君臣一心,才有了大唐今日的繁荣。
我呢?……我没有那种机会了,眼见着名臣一个个的离世,我处在深宫之中,除了科举之外,就只能靠大臣们举荐……”
他顿了顿,语气有些忧愁地说:
“但……他们举荐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武柔说:
“那殿下直接从科举进士里选人,不就是了。”
李善摇了摇头,说:
“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是你,你打拼了多少年才站在了高处,愿意另一个人凭着一张考卷,就与你平起平坐么?”
武柔听闻,老实地摇了摇头,说:
“那确实……不愿意,除非他真的有旷世奇才,不过这旷世奇才,也不是一张卷子就能让人信服的。”
武柔眸光转了一瞬,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