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刘丹不对劲,换演员

张国历还想靠第二部大赚一笔呢!

张国历和邹静之对视一眼,都有些惆怅。

江北望了望赵亮,突然开口:“我倒是有个主意。”

“奥?快说!”

江北笑道:“其实只要找个跟赵亮老师外形相似的演员不就好了?”

张国立皱着眉头,摇头:“办法倒是好办法,但去哪儿找啊?”

江北嘿嘿一笑。

老屠反应最快:“江,你有认识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唰!

所有人都望向江北。

江北脸上笑容更胜,点点头:“说来也是巧了。”

“老屠你知道的,我在全总文工团挂职。”

“团里有个叫吴军的演员,看起来跟赵亮老师有八九分相似。”

“让化妆师用点心,观众不会太在意的。”

“真的?”

张国立喜上眉梢!

“真的不能再真了!”

江北既然推荐了人,不介意多说几句:

“说起来,吴军还是我师兄呢。”

“9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进入全总文工团。”

“早年为花鼓戏演员,94年主演首部电视剧《士兵今年十八九》,96年在弘扬雷锋精神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饰演雷锋。”

江北这样一介绍,邹静之也想起来了。

“对!是有这么个演员!”

“外形真的很像!”

“好!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有了解决方式,大家心情格外好。

邹静之老话重提,询问大家对第一部有啥意见?

依旧没人提出批评。

江北想了想,开玩笑道:“我感觉吧,有些台词是不是太露骨了?”

“嗯?”

邹静之一愣:“有吗?”

“当然有!”

江北一本正经的说道:“就出现在《紫砂记》单元。”

“我记得有这么一幕戏,康熙抱着壶跑到宜妃那里,兴冲冲地说,摸摸!摸摸!”

“宜妃就会意的把床帘放下来,正要解扣子,康熙大喊,别放啊,我还要看呢!”

“宜妃当即害羞道:讨厌,怎么还要看!”

“邹编,这台词还不露骨?”

“你是咋想的啊?”

“噗!”

配合江北挤眉弄眼的表情,好几个人都笑喷了。

张国历更是指着江北没好气道:“好呀,你这是拿我和你嫂子开涮呢!”

“嘿嘿嘿,活跃气氛嘛!”

江北嘿嘿一笑,话头一转:“不过,说真的,我是真认为《紫砂记》这段拍的好。”

“拍的细致,有深度,就是道具差点意思。”

张国历正色道:“怎么讲?”

江北认真道:“这个以一把紫砂壶为线索的故事构思巧妙、剧情曲折,剧中关于当时宜兴紫砂行业的整体描摹,与真实历史契合度很高。”

“这一点,我给邹编点赞!”

邹静之对剧情最熟,下意识的开始回忆:“故事中,壶匠张鸣远有把价值连城的‘供春壶’,三代人天天用这把壶泡茶,最后这把壶不需要放茶叶,只需注入开水,倒出来就是茶水。”

江东点头:“对!很神奇!可惜电视剧中使用的紫砂道具,不符合历史真实,简直就是敷衍了事。”

张国历表情开始郑重。

江北继续道:“记忆最深的是第一集,康熙跟一个比利时的家伙学英文,学了没一会儿,天朝上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告诉洋鬼子,我们大天朝不仅有瓷器,陶器也是独步天下,马上招呼三德子,拿宜兴紫砂来!”

“康熙捎带着给洋鬼子炫耀:这种砂泥长在岩石之下,在一种叫假泥的中间,这句台词写得非常严谨,再给邹编赞一个。”

邹静之笑了笑,很受用。

江北话头一转:“这时镜头缓缓上升,扫过一个放满紫砂的桌子。”

“这是紫砂器物在剧中第一次露脸,桌子上瓶瓶罐罐不少,还有几把壶。”

“几把壶的细节完全看不清,我可以肯定不是紫砂,像是农村大集上买回来的粗陶壶。”

“那些瓶瓶罐罐,看着颜色,压根就没烧,估计就是找了个陶吧,直接拉出几个生坯戳那儿,就这破道具,有必要单独镜头特写吗?”

张国历若有所思:“嗯,第二部的道具需要用心!”

江北不依不饶:“还有壶匠张鸣远家里,桌子上放着好多壶生坯。”

“那些生坯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拜托,张鸣远可是制壶大师啊!怎么能堆着乱七八糟的生胚?”

“跟剧情完全不相符嘛!”

邹静之皱眉:“我们也想找一些精品,但是代价太高。”

“而且,这是拍电视剧,不是拍电影。”

“是不是吃毛求疵了?”

江北不认同这个观点,一本正经道:“邹编,不能因为拍的是电视剧就放松底线。”

“咱们是搞文艺创作的,严谨很重要!”

“尤其历史题材,更要打起一百二十个心!”

“既然拍,就必须拍好!”

“拍出精品剧!”

“如果拍摄成本有限,我可以赞助一部分。”

这也是江北的另一个目的。

他想投资第二部。

不仅仅是赚钱,还有从一开始就让国产电视剧走精品路线的小心思。

至少,不要出雷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