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整的,明明是看网页,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看报纸呢!
直到王江平和马华成制作保护伞科技和保护伞电器的网页时,赵德彬才知道,原来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审美不行,而是技术上没法实现。
随后,看到铁门塞克网上付款的页面全是干巴巴的黑白文字,注重审美的赵德彬更是忍不住了。
再加上,赵德彬浏览这些原始的网页总是感觉各种不方便,界面丑也就算了,关键是连添加个收藏夹都不行,他便萌生了开发一款浏览器的想法。
然而,这个浏览器不是赵德彬一拍脑门、想开发就能开发的。
倒不是赵德彬不想成为世界第一款浏览器的作者,而是他确实没办法越过万维网这个历史第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万维网”是计算机历史上一个牛逼Plus的东西,现在网站基本上以“”开头,就是源自万维网的WorldWideWeb。
万维网的概念由一个叫作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英吉力人在1989年提出的。
当时,伯纳斯-李在瑞土的CERN(O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担任计算机技术人员。
CERN,这名字起得就财大气粗,实际上,这个单位也确实有钱。
在计算机特别贵的1989年,CERN这个研究所就拥有麻麻多的计算机。
在那个时候,维软和水果还没有取得后世那般的统治地位,所以CERN那么多的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很多都不一样。
再加上,CERN又是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拥有复杂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人员变动频繁,信息非常容易丢失。
一来二去,在这些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正好麻烦的就是伯纳斯-李这种研究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单位里的业务积极分子,伯纳斯-李就开始思考怎样将研究所里那麻麻多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够互相通信和共享数据。
苦思冥想之下,伯纳斯-李终于琢磨出来了一个让他走上人生巅峰之后再也没有下来的主意:
发明一种基于超文本传输协议的分布式信息系统,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还有超文本标记语言技术来共享和访问各种网络资源。
激动之余,伯纳斯-李还没忘记向他的上司提交了一篇名为《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信息管理:一封倡议》)的建议书,得到了老板“含糊,但是令人激动”的评价。
自此,这位老哥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头悬梁、锥刺股地将他的理论付诸实际。
在这一年,伯纳斯-李创建了第一个Web浏览器,称为“WorldWideWeb(万维网)”,并且使用了一个叫做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的标准。
他还开发了第一个Web服务器,并将其安装在他们研究所的的计算机上。
这个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超链接跳转到不同的页面,浏览不同的信息。
1990年,伯纳斯-李在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提交了关于万维网的论文,这篇论文提出了系统的技术,包括了HTTP、URL(统一资源定位符)和HTML。
此后,万维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基础架构之一。
比尔在邮件中提到的论文,正是这一篇。
当赵德彬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就知道距离伯纳斯-李推出历史上第一个浏览器不远了。
而第一个浏览器还是叫万维网,跟这个技术的名字是一样的。
凭借着在三十郎当岁时灵感迸溅、奋斗了两年倒腾出来的万维网,伯纳斯-李在2004年被授予爵士称号,并在2016年获得了图灵奖,一辈子荣华富贵就这么稳了。
当然,这些荣誉也侧面说明了伯纳斯-李对互联网技术做出的贡献很大。
在万维网发布之前,人们使用的主要是Internet Relay Chat(IRC)、Usenet和电子邮件等传统互联网协议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
甚至于,在万维网出现前的上古时代,用户都无法通过网址来访问网页。
那时候,用户使用的是FTP(文件传输协议)或Gopher(一种基于文本的信息查找和检索协议)来浏览和获取网络上的信息,而这些协议没有像现代web那样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URL)来标识和链接到特定的网页。
要想访问网页,用户必须手动输入服务器地址、目录路径之类的信息。
这就让上网变成了一件很有门槛的事,只有赵德彬这种有业务需求的人才会孜孜不倦地上网。
所以说,也得亏了是马林是在1995年在丑国上网,惊觉“噫,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回了国后宁愿被人骂是骗子,也要创办中夏黄页。
要是马林的上网时间换在了1990年,可能也就没有后面的阿巴阿巴什么事了。
就现在dos系统和访问网页的复杂性,难度就不是后面的Windows 95和URL访问链接能比拟的,足以劝退一大波不懂计算机技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