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有了林本间,我们的光刻机可以领先世界30年!(2.4合1)

华生实验室是ICM最顶尖的实验室,出过很多着名科学家和诺贝奖获得者。

林博士除了在1975年做出了深紫外线(DUV)以外,还创造出了包括1微米、0.75微米、0.5微米在内的好几项光刻技术。

当然,最厉害的是他在1986年提出的关于浸润式微影技术的想法,目前世界上只有他的技术叫‘浸润式’,就是水泡着的那个‘浸润’,其他的技术全都是没有水的‘干式微影技术’。

我跟你说,浸润式才是以后的大势所趋,现在世界上才刚出第二代I线光刻机,暂时还看不出。

等发展到第三代DUV光刻机、还有第四代EUV光刻机的时候,全世界必须采用林博士的浸润式技术,除此以外,别的路都行不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我才说,有了林博士,我们能领先世界三十年。”

赵德彬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林本间是深紫外线DUV的发明人,而后世中夏想买也买不到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也是基于林本间的‘浸润式光刻技术’研制出来的。

在赵德彬的世界当中,目前,光刻机光源波长在止步于193纳米上,再也没有办法下降,但摩尔定律要继续发展,193纳米这个瓶颈必须要打破。

这是因为,光刻机的光就像刻刀一样在硅片上雕刻电路,当你的芯片越来越小,你的刻刀也必须变小变薄,这就跟不能拿屠龙刀在米粒上雕花是一个道理。

不过,在1991年还不用太愁这个事,目前,实验室里的最先进的芯片制程是0.5微米,也就是500纳米,而193纳米光源波长的极限是在65纳米的制程以下,这中间少说还有十来年的时间可以想办法。

于是,整个90年代,搞光刻机的最顶尖那撮人,就为了这事犯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捣鼓了好几年,总算是在90年代末期形成了两个路子:

霓康等巨头主张在193纳米的基础上,采用157纳米的F2激光;

而刚成立的EUV LLC联盟口气很大,一上来就要搞EUV技术,用仅有13.5纳米的极紫外光解决这个问题。

这两个方法都很难,但第二个方法基本上就是吹牛逼,对比之下,还是第一个方法靠谱,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157纳米的波长上面,很多公司都投入了重金搞研发,希望能早点做出157纳米的波长抢占市场。

虽然行业中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林本间却不这么想。

早在1986年,林本间在研究中发现,当前的微影技术已经进入了瓶颈,很难再向下发展,他提出了一个“浸润微影技术”,并在这个技术上研究了多年。

林本间认为,既然157纳米的波长难做,那干脆就不做,只需要维持着193纳米的波长,在镜头和光刻胶之间加一层水,经过水的折射,光线波长就可以从193纳米变成132纳米,一举突破157纳米的天堑。

这层水,也就是“浸润”这个名字的由来。

传统的技术,就是镜头直接面对晶圆,镜头和晶圆中间只是空气。

虽说林本间从1986年就开始研究浸润式微影技术,但在早期,还有很多方法可用,并不一定需要浸润式这把牛刀,所以浸润式一直是一个冷门的技术,基本上没有引起外界的关注;

浸润式真正引起轰动的是在2002年,当时,关于193纳米下不去这事已经火烧屁股了,林本间受邀到比立时参加“国际微影讨论会”,在会上再次提出浸入式技术,并发表了浸润式设备及操作的示意图。

这一下可捅马蜂窝了,本来,大家都在讨论157纳米干式微影技术上,没想到突然杀出来一个林本间,说加一层水就从能从193纳米变132纳米。

解决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量产机器的厂商愿意投入才行。

本来,巨头们已经在157纳米光刻机研发上投入了不下十亿丑元,甚至还有厂商已经建好了157纳米镜头材料的工厂了。

此时告诉他们,“干式微影没得搞,还是来搞浸润式吧”,这就相当于花出去的大笔经费都打水漂了。

一时间,浸润式技术遭到了铺天盖地的反对和质疑。

此时,林本间已经去到了湾积电工作,有一些巨头还朝着湾积电施压。

张中谋还是很有眼光的,他不仅没有压制林本间,还很支持他的方案。

于是,林本间带着自己的方案,在丑国、倭国、德意治等国来回奔波,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愣是没能说服一个厂商合作。

林本间上门其实是很讨人嫌的,可他就像看不到别人的白眼,被拒绝了也不放弃,针对巨头们的需求和顾虑,不断地优化浸润式方案,一次又一次上门推销,这让各大厂商不堪其扰。

一家公司甚至直接写信给林本间的上司蒋上义,要求他“管管林本间,让他收敛点,不要出来搅局,不要再来扰乱我们的研究进展和专注方向”。

大多数的厂商都对林本间的方案将信将疑,甚至还有厂商表示坚决不用这项技术。

只有合兰的AMSL认为林本间的浸润式要比157纳米的干式靠谱,愿意和林本间合作。

这其实也并不是AMSL的眼光多么超群,只是因为当时的AMSL在国际上还算不上大个,根本就没有实力随大流,研究不了先进的157纳米的光源,林本坚的方案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意外之喜,搏一搏,万一单车能变摩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