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黄帝内经》之脾

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食物才能被消化。

由胃传入小肠的食糜,经脾气的作用进一步消化后,则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黄帝内经·素问》中“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

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也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运化水液。

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即水精,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

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在肺的肃降作用下,下行濡润五脏六腑。

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