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电影后期与医学进度
热度来得比想象的快得多,让新线的宣发人员真的是又惊喜又担忧,惊喜于经费还没怎么花,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担忧的是,万一这片子进度跟不上,跳票了,那得弄出多大风波,万一这片子拍出来实际效果不理想,又会受到怎样的骂名。
而王旭这边却毫无所动,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的后勤工作,晚上唱几首歌,然后回家写汇报材料,和演讲用的幻灯片。
《黑客帝国》这个片子可以说是互联网各种第一的综合体,第一个网上开源的背景世界,第一部网上连载的科幻小说,第一部在线吸收反馈意见进行修改的剧本,第一部网上直播拍摄进度的电影。
而现在什么时代,网络时代开启的初期啊,别的不说,就这么多的第一,就足够新闻热抄了。
这种全新的事物,全新的体系,不上热搜都是新鲜事。哦,对了这会儿还没热搜这东西。
王旭曾经合计过用现在的设备和软件实现一个微博类似的产品会怎么样,最后的结论是,会死。
是不是觉得很惊讶,我们都能三维做电影了,难道就不能做个微博吗?答案是,可以做得出来,但需要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会把公司在一开始就拖死。
别的不说,就简单说说点赞这件事情,看起来就是微博上不起眼的小功能,一个大拇指的图标加一个数字,就没了。
但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功能,如果是几个人用,那么可能随便一个程序员,一个小时就给你搞出来了。
但如果想要实现百万用户级的这个功能,那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了。打个比方,桌上有四个苹果,你告诉我喜欢哪几个,然后,下一次,我还可以给你找出来。
但是如果是100万人,桌上有1亿个苹果呢,我就根本没法给伱找出那个苹果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系统首先就得记录一亿条数据来记住这些苹果,并且给每个苹果都编一个号。
然后,系统还需要记住你喜欢了哪个编号,有100万人,都需要记住他喜欢那1亿个苹果中的几个,假设每个人也就喜欢 100个苹果,那么我就需要 100万人* 100 = 1亿条数据来记录。
你看,这还没进行检索呢,就已经有2亿条数据了,光是存储,就已经要了这年代的机器的老命了。
即便是2020年,这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公司的面试考题了,你需要如何去解决这2亿条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这就是为什么直到2006年,微博才第一次在丑国面世,还对每一条信息的长度做了限制,不允许发送太长的信息,长度被限制在140个字符,汉字才70个。
微博的核心其实就是庞大的用户,而现在,即便是丑国,全部互联网用户也就是1000万出头,占美国民众的不到3%,而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只有2000多万,比例更是微不足道。
但即便是这样的用户规模,假设只有10%的人使用微博,那数据量也将是灾难级的,至少对这个时代的硬件是这样的。
所以,这会儿的互联网大多是文字类的,功能也非常单一,以展示为主,GIT因为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能力,就差点被别人当成了免费的活动中心,不得不加入各种各样的限制,避免影响主要功能。
甚至对教育网之外的用户,那更是限制多多,就是怕过多的用户涌入,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即便如此,GIT现在每一个镜像站,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房来存储庞大的服务器集群了。
浪潮、同方和方正可都没少靠这个挣钱,他们的服务器因为适配GIT上的各种网络服务,现在卖的很不错,出口丑国的都有不少。
所以,哪个年代能出什么应用,其实是和科技的发展本身高度匹配的。现在是互联网初期,那就只能玩一些简单的东西。
文字是最主要的媒介,图片就已经是最大的信息载体了,还得限制大小尺寸分辨率才行,否则,分分钟把你的系统弄爆。
像王旭正在搞的电影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搬到网上去,主站带宽都不够他传输的。
电影进度不错,计划中八月底就能够完成,目前看来,问题不大。特效进展现在是在加速进行的,这就很理想,开始有些磕绊,但在各方面的协调努力之下也都顺利淌了过去。
这种纯技术的工作,开始遇到的问题一解决,熟练度更是随着反复的使用而增加,后续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直到达到一个峰值,并稳定在那里。
剪辑工作是和特效工作差不多同步进行的,粗剪的时候,很多内容都还是绿幕呢,后期有了做好的特效,再替换过来,这就是数字剪辑的好处,修改就会方便得多。
王旭为了这部片子投资的硬件可是实打实的,光是容量高达几十T的磁盘阵列就价值不菲,这还是用了GIT上的软件而且使用普通硬盘,才折腾出来的纯国产产品的价格,如果是进口的,光这套磁盘阵列就会把王旭的经费花光。
小主,
这当然也是因为电影行业本身就和银行那种级别的单位对于稳定性要求的不同,才有了直接使用低配版的可能。
毕竟从头到尾,也就是半年的时间,即便是民用版的硬盘,在高强度使用几个月的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而不是像银行那样动辄需要信息保证多少年的安全之类的,王旭只能摇头,后世互联网厂商很少再去使用高可靠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