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面还有咱们的锣和钹呢,难不成也给人扔了不成,但那个锣和钹其实都重新改造过了,就是为了交响乐队本身搞的。
而你现在非要仿着人家的形式整那么一个民乐团出来,没低音,就弄个什么低音笛,低音阮,低音笙之类的东西,没节奏,就把定音鼓做成大鼓的样子,反正各种的稀奇古怪,而且真到了需要一些特定低音的时候,还是得把大提琴摆出来,何苦来哉。
最后整出来的东西,你要说难听吧,倒也不至于,但真心算不上多么出类拔萃,而改编的曲子又大多是民歌民调改过来的,最后弄得好多曲子改得还不如独奏来得有味道。
反正王旭是真的听过挺多的民乐团的表演,技法,感情都还可以,但就是感觉整体不对劲,给人一种,越听越别扭的感觉。
还不如那些纯粹用西洋乐队做配合的什么笛子独奏,古筝独奏,二胡独奏来得效果好,因为在那样的独奏环境下,反而凸显了民族乐器那种独特的音色风味。
所以吧,王旭真的觉得,民乐团没啥好拯救的,那东西,既不是历史,也不是传承,更不是未来,只是一个不是很成功的改革产品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民乐本身,王旭就更不觉得有啥好帮忙的了,现在的时代无论西洋的还是民族的,学音乐都没几个人,但那是音乐的问题吗,那是穷闹的。
等老百姓有了钱,未来学音乐,学美术这些艺术类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蓬勃起来,一支铜管长笛多少钱,一支竹笛才多少钱,反正都是为了培养点音乐细胞,学笛子,学唢呐的学生孩子可不老少。
至于靠这个养家糊口,我敢打赌,用唢呐当饭吃的,比用什么小号,双簧管的多多了。不是只有在酒吧里,餐厅里表演的才是音乐,在婚礼上,葬礼上演出的不也是音乐吗。
二手月季都还唱过白事呢,谁又能比谁高贵多少。
现存的民乐本就大多来自于民间,而过去的雅乐,宫廷乐大多失传了。即便现在能还原出来一些,也最多当个文物听听,记个谱子,保留下来就好。
音乐这东西真的讲究个顺其自然,你得符合时代,硬生生地推广是没啥用的。
除非哪天出来个天才,写出一些惊世骇俗,足以传世的曲子出来,这样民乐才能真的发扬光大,还不能只是一个人,而是得像当年的欧洲一样,出现一群这样的人物才行。
但问题是,即便是西方,现在也没有那样肥沃的土壤了,很久都没出什么真正的大师了。
但随着电影配乐、游戏配乐的兴起,让交响乐又一次有了新的应用,于是很多的新交响乐诞生了,在网络上广受好评。
其实,继续走小而美的道路,可能更适合民乐的发展。后来王晓京搞的女子十二乐坊,虽然有擦边球的嫌疑,但那种简化的民乐配置可能真的更适合新时代民乐的推广。
最早的民乐团开始于二十年代,一些民国的民乐高手们仿照西方交响乐团的编制而成立的,最开始大概也就是一二十人,最多二三十人的编制,现在都弄出上百人的大队伍了。
这种东西吧,国家为主体,搞几只没啥问题,就好像做科研探索一样,总要有人去玩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没准哪天就出个天才呢,但真的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去推广。
而其他的交给市场就好了,老百姓认可,自然会有人买票去听,自然有人会学会搞,根本用不着费劲去推广。
所以,王旭不是觉得这玩意完全没必要搞,而是最好不要上赶着去搞,国家出钱维持一些民族乐团就足够了,大力推广大可不必。
这一次,王旭没有藏着掖着的,和金教授一边喝着茶,抽着烟,一边闲聊着自己的观点,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观点,官面上可从来没有过这些说法。
后世,各地民乐团其实也都还活着,但绝大部分也就是活着,国家出钱养着,没那么风光罢了。大多是接各种文旅项目的活,还不如抖音上弹古筝的小姐姐受欢迎。
反正穿上一身汉服,在舞台上那么一顿演奏,离远了都听不清楚的,好不好什么的根本没人在意,要的就是那么个意思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