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贾母训儿

这就是红楼 刘博霖 2084 字 17天前

上文书我们说到宝玉因为不学无术、不忠不孝三个原因挨了贾政的板子,这也是自《红楼梦》开篇以来贾政第一次震怒,第一次动手打了自己的儿子。那宝玉这顿打不能一直挨下去,总要有人前来救场,文中重点写了两个人物一个就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还有一个当然就是位高权重的贾母,那宝玉能否被救下,我们一起来进入文本。

在正式阅读文本之前我们先解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叫“三从四德”另一个叫“三纲五常”,只有先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才能剖析王夫人、贾母和贾政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概念当中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文化的糟粕,那是古代对于女性的一种束缚和禁锢,但如果放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当中那就是女性不可逾越的社会规范,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先说“三从四德”,“三从”指的是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解释一下就是品德、辞令、仪态和女红,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再说“三纲五常”,“三纲”说的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个就不仅仅约束妇女,是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理解这些之后来看原文。

眼看宝玉要被贾政打死,小厮们赶紧去给王夫人送信儿,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在中国古代女子是绝对不能随随便便抛头露面的,尤其像老爷的书房没有命令不能前往,书房里都是门客如遇女眷都要回避,王夫人这是情急之下没有办法,才跑了过来。

宝玉此时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王夫人劝架和我们今天不大一样,现在父母教训孩子都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总有一个是护着孩子的。王夫人劝贾政则是先承认宝玉有错在先,然后提醒贾政别气坏了身子,再然后就只能把老太太搬出来了。刚才我们说了“夫为妻纲”,王夫人不能冒犯贾政,她要始终顺从于丈夫,所以只能用贾母来牵制贾政,让他别再打了。

贾政冷笑道:“到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可见王夫人第一轮劝说不仅没奏效倒是火上浇了油,贾政执意要将宝玉给勒死,虽然有可能是气话,可如今正值气头上贾政真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那王夫人赶紧来了第二轮劝说,王夫人连忙保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王夫人眼见贾母不好使赶紧把夫妻情分搬出来了,其实仔细想一想王夫人这番话倒是有一种自我救赎的感觉,作为母亲肯定内心有对于儿子的心疼,但更重要的对于王夫人来说是“绝后”的问题,这关系到未来她在贾府能否有立足之地。

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夫人,宝玉现在也是贾政的嫡子,可是别忘了贾政还有一个妾室那就是赵姨娘,前边贾环烫伤了宝玉王夫人将赵姨娘骂了个狗血淋头,那是她作为正室夫人的尊严,而这个尊严全都是宝玉赋予的。如果今天贾政打死了宝玉,王夫人就没有儿子了,继承家业也就和她毫无关系,可赵姨娘那还有个贾环呢,一旦赵姨娘因此上位,王夫人这个正室夫人头衔可就被架空了,未来的日子注定就是风雨飘摇,任人宰割,所以与其说王夫人救宝玉,倒不如说她在救自己。

贾政听闻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贾政此时恨的也是自己,生了这么个孽根祸胎,如若真的打死了他,老来丧子,夫妻恩断义绝,这样的现实他也无论如何不能承受,到这里其实王夫人就算是把宝玉救下了。

那宝玉被打成什么样了,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如果我要是贾宝玉此刻一定心里难过极了,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哭自己,王夫人竟还哭起贾珠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为宝玉流泪,真正心疼他的人惟有林黛玉。王夫人为什么想起了贾珠?因为贾珠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儿子的典范,守规矩、求上进,又考取了功名,只可惜英年早逝,要不作为嫡长子将来一定会继承家业,给王夫人一个安心的未来。如今只剩下了宝玉,又是如此顽劣,如此离经叛道,王夫人的泪水里写满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边王夫人、贾政哭着,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也都纷纷赶来,听见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李纨听见也禁不住放声哭了。贾政听见,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挨打的是宝玉,来劝的每个人又都各怀心事,此情此景不知怡红公子心中作何感想,就在这个时候宝玉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了。

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老太太这句话可谓是掷地有声,同样都是“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贾母说出来和王夫人说出来那就是截然不同的味道,王夫人那是一种无奈地恳求,是真的没有办法才说出口;而贾母说出来那就是一种压制,一种胁迫,是凌驾在母权之上的训斥,很明显老太太是来兴师问罪的。

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到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贾母登场避而不谈打宝玉之事,先给贾政扣了一顶帽子“不孝”,这一句话就戳中了贾政的软肋,为官者最害怕的就是“不孝”二字。

贾政也听出了其中的含义,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做官之人“忠”是第一位,“孝”是第二位,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话叫做“家国天下”如果你在家都不能尽孝,又怎能为国尽忠呢,所以“不孝”的帽子扣下来贾政也是禁不起,赶紧跪下来解释。

贾母自然也是不依不饶,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也不觉滚下泪来。其实贾母也怀着自己的心事,贾政一提及训儿子,触景生情也让贾母想起了自己的夫君,她现在也是夫死从子,如果贾政的父亲活着可能自己也不用如此生气了。每个人都是因宝玉挨打而来,来了之后却又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这恰恰是作者厉害的地方。

一顶“不孝”的帽子扣下来,贾政也是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做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政这句话一下就把宝玉未来的教育权给交出去了,这也就预示着无论将来宝玉如何胡闹,贾政都不能再打他了,这也是“母权”权威下做儿子的一种妥协。

虽然贾政如此说,但贾母还是没有打算放过他,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赌气。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娘儿们。不如我们早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命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贾母的这一招也是够狠,既然你看着我们不顺眼,那我们就走,你就和你的妾室好好生活吧。这话要是传了出去,儿子逼走母亲,那可是“大不敬”的问题,堂堂皇亲国戚家里出了如此丢人之事往小了说那是给家族蒙羞,往大了说那可就是给朝廷抹黑,真就成了大事了。

这还没完,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做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到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这番话分明就是指桑骂槐了,意思就是告诉王夫人你也不用心疼宝玉,我从小也疼我的儿子,可如今竟把我气成这样,还是说给贾政听的。

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还是很心疼孙子的,也知道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抱着哭个不了。这时候有丫鬟、媳妇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在办事周到方面谁也比不过凤姐,这么短的时间凤姐就能想到用藤屉子春凳来抬宝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凤姐脑子里的弦永远在线。宝玉被抬进了贾母房中,并不是送回怡红院,可见贾母这是给孙子上了个保险,这倒是颇有现代爷爷奶奶的风范,所谓的“隔辈亲”。

宝玉挨打之事暂且告于段落。王夫人这边还是念叨着贾珠,从始至终她都在考虑着自己的位置和未来;贾政被贾母训斥后,也后悔不该下此狠手;贾母依旧含着眼泪把跟进来的贾政撵了出去,到这里这段风波也算逐渐平息了。

从“宝玉挨打”到“贾母训儿”大家似乎从始至终都没有关心过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有的只是伦理和威严去判断一件事情。贾政仅凭忠顺王府和贾环的几句话就动起了板子,贾母不管三七二十用“母权”胁迫贾政乖乖就范,我想这其实就是作者想要揭露和批判的东西,那些所谓的伦理道德掩盖住了真相,那些凌驾在真理之上的感性让人昏了头脑,如果每个人都能冷静下来理性去分析,第三十三回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那些“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如果成了钳制思想的东西,人们就只能承受通过感性判断所带来的后果,那不是一种教导,反而是一种教条。

宝玉算是被救下来了,听闻其挨打大观园里的人也纷纷前来探望,那又是怎样一幅众生相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红楼梦》第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