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可以学三星但绝不能搞财团

1983年,张忠谋与TI的总裁产生很大的意见分歧,干脆辞去了在TI的职位。1985年他受邀回到了对岸,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并兼任了联电的董事长。

而在1987年,已经56岁的张忠谋,再次创业,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

晶圆代工的概念,并非是张忠谋首创,其实早在70年代,就有相关的一些概念被产业界提出来了。

甚至,有一种说法,台积电成立之前,联电的曹兴诚也已经萌发过要做晶圆代工的想法。

但此时的曹兴诚还只是工研院委派到联电的经理人,刚刚三十出头,根本无法与任职工研院院长和联电董事长的张忠谋掰手腕。

联电的成立是靠着对岸集中资源成立起来的,而台积电的起步,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则是张忠谋的到处刷脸。

张忠谋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真正的元老,他入行的时候,集成电路才刚刚发明出来。

而他在TI任职二十多年,一直管理的也是半导体业务,可以说张忠谋在灯塔的职业生涯,与灯塔的半导体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因此,张忠谋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内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也具有一张极大的关系网,几乎所有的半导体产业大佬,与张忠谋都或多或少打过交道。

联电的成立,几乎已经集中了对岸半导体产业的所有资源。有联电在前,即使张忠谋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在联电之外,想要另起炉灶,也很难再在对岸筹集到太多的资源。

因此,台积电从起步之初,就把关注度更多的投入到了全球,不仅引入了飞利浦作为台积电的股东,还从TI引入了技术,说服了INTEL给予订单。

张忠谋在TI的职业生涯,绝对说的上是成功的,但他在TI仍然只是副手,所谓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这也是他最终离开TI的原因。

联电有太多的官方背景,资本中有很多的对岸大公司,张忠谋虽然出任了工研院的院长和联电的董事长,但其实并不能真正的独揽大权。

但他一手创立了台积电不同,作为真正的创始人,张忠谋在台积电才有着一言九鼎权威,真正的独揽了大权。

在台积电与联电出现竞争之后,他很快就放弃了在工研院和联电的职位,一心开始经营台积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相对于联电需要带动对岸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台积电的定位就更加的简单清晰,是一家真正在商业代工厂。

而且有了张忠谋的国际产业地位,台积电在成立之初,就比联电要国际化的多。

台积电发展过程中,大量的邀请了在灯塔工作的半导体工程师,回对岸工作。而台积电的客户,也一直都是全球的着名半导体厂商。

这也是台积电能够一直紧跟国际技术主流,甚至在130纳米技术节点上,能够摆脱对IBM的技术依赖,走出独立技术道路的原因之一。

在张忠谋的带领下,台积电的经营思路非常的清晰,就是不断追逐最先进的制程技术,以不断的提升竞争力。而反观联电,其实受到了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

半导体是对资本高度依赖的行业,需要不断的筹集发展资金。

但联电甚至曾经在行业低谷时,不敢大规模资本投入,反而进行了减资,就是把已经从投资者那里募集到资金,再退给投资人。

相对于台积电一直在积极进取,不断加大研发的投入,联电就显得动作迟缓的多,最终被台积电超越也就并不出人意外了。

无论是联电还是台积电,其实都是英豪的未来的竞争对手,但从这两家公司发展的历史上,陈兵也同样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台积电专注于晶圆代工,专注于技术提升,这自然是陈兵要学习的榜样,但联电的经验,其实也同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

陈兵进入半导体领域,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不仅仅是为了创办一个牛逼的半导体公司。陈兵的目标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其实是带动内地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

尤其是在IC设计方面的带动作用,联电其实比台积电突出得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其实联电的经验,对于陈兵来说更加的重要。

联电早期走的是一体化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台积电走的是专业晶圆代工的Foundry路线。

从几十年之后的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更加专业化的晶圆代工模式Foundry,无疑更加符合行业分工的趋势。

陈兵重生时,能够继续坚持IDM路线的,其实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大的半导体厂商。

但其实这些大的半导体厂商,也已经把很多的生产,委托给了专业的Foundry厂。

陈兵旗下的半导体产业,未来肯定也是要走Foundry道路的,其实英豪下属的芯片厂,已经在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布局了。

只不过现在还是在1984年,半导体产业的行业分工,还没有成熟到,晶圆代工Foundry必须完全独立运行的阶段,英豪还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英豪旗下的两个半导体业务,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了内部的分工。

英豪偏重芯片生产,其实就是在向Foundry模式偏移,而PBH的半导体业务,不会再大规模投资生产线,其实就是已经在向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转化。

联电和台积电身上,都有陈兵需要学习的地方,但其实这陈兵能够走到道路,也注定与这两家公司,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两家厂商,其实都是纯粹的半导体厂商,更多的是依赖于融入全球的供应链,需要非常开放的产业环境。

但陈兵本身的内地人身份,过度的融入全球供应链,是有很大的潜在风险的。

因此英豪其实一直走的是财团型的纵向一体化道路,其实与英豪的模式最相似的,是宇宙半岛的三星。

在陈兵重生的那个时点,其实全球的财团模式已经不多了,大部分的财团也是在霓虹、宇宙半岛、或东南亚。

财团模式,其实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向融合产生的庞然大物,能够形成财团,是需要有很多远远超出商业层面的因素来支持的。

灯塔的金融资本于产业资本结合的也很深,但灯塔走的不是财团模式,而是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的模式。

在80、90年代,霓虹和宇宙国的财团模式,曾经表现出非常强大的竞争力,那个时代全球几个规模最大的银行,几乎都是霓虹的,而这些银行却是受到霓虹几大财团的控制。

但随着灯塔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几次收割,进入新世纪后,其实这种财团模式,已经几乎被灯塔的金融资本,全面压制了。

广场协议之后,霓虹的经济就被灯塔全面收割了一波,霓虹不仅仅是放弃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对抗,在金融领域其实也已经躺平认操了。

宇宙半岛崛起的时间,晚于霓虹,被收割的时间也要晚一些。

直到98金融危机的时候,宇宙半岛才出现了诸多财团的倒闭,而仅剩的几个所谓的财团,其实也已经落入了灯塔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