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的IC设计公司,资本不足,不仅在生产上,需要依赖半导体大厂。
在IC设计的工具上,也没有太多的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对外购买各种EDA工具,这是那些EDA创业厂商产生的市场基础。
但半导体大厂不同,半导体大厂资金雄厚,在做IC设计的时候,也会成立专门的部门和团队,自己开发需要的EDA工具。
这些大厂的EDA研发团队,与那些创业型的EDA公司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竞争关系的。
不过历史上,最终的竞争结果,是那些大厂的EDA部门全部败给了专业的EDA公司,最终不得不成为了这些EDA公司的客户。
这些大厂在EDA产品上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对EDA不重视,而是因为,大厂自我研发的模式,天然就不适合于EDA产业。
陈兵是重生者,可以从结果去找原因,他深刻明白,EDA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砸钱就能研发出来的,而是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容纳吸收市场上的新技术,最后整合出来的。
英豪有自己的半导体工厂,现在开始布局IC设计公司,其实已经是于那些半导体大厂很相似了。
英豪如果只是简单的拉起一个研发团队,开始搞EDA的研发,最终难免要走向,和这些半导体大厂一样的,失败结果。
小主,
历史上,EDA最终成为了寡头垄断的格局,而后世的EDA三巨头,Synopsys、Cadence和 Mentor,早期都是那种独立的创业公司。
三巨头中,Mentor成立的时间最早,成立于1981年,创始团队来自于灯塔俄勒冈州电子制造公司Tektronix。
同年,一位名叫Jim Solomon的IC设计师,离开灯塔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
在硅谷风投和老东家国半以及其他三家业内IC公司的出资支持下,他成立了SDA(Silicon Design Automation)。多年之后,SDA与ECAD公司合并,取名为Cadence。
至于Synopsys,是三家中成立最晚的,成立与1986年,但Synopsys的团队却是根基深厚。
创始人 Geus博士的导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SPICE模拟程序之父 Rohrer教授。
创始团队来自通用电气GE的微电子中心,融资来自于通用电气和哈里斯半导体公司。
这三家EDA巨头,成长起来的过程,各有故事,这里不去多费笔墨,但三甲巨头的成功道路,却有一个共同的方式,就是不断的收购兼并,技术整合。
事实上,EDA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并购史,仅仅由三巨头发起的并购就达到惊人的200次,其中Synopsys兼并收购次数最多,高达80次;Cadence和Mentor(后来被西门子收购,成为Siemens EDA)分别为62次和66次。
想一想,一家公司,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进行了这么多次并购,它还是原本的那家公司吗?
从很大意义上,这后世三家EDA巨头,其实早就不是当初的那几家创业公司了,而只是延用了名字的新聚合体。
EDA产业的巨头,并不是靠公司经营发展起来的,而是EDA行业的诸多力量,最终汇集而成的。
兼并整合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此频繁的不断兼并整合,就足够特殊了。这个特性,与大部分的其他产业,是完全不同的。
EDA之所以是这样一种行业发展路径,背后其实是EDA相关技术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EDA并不是一个系统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分散的提升工程师工作效率的工具。
这种工具,IC设计公司需要、IC代工厂需要、那些半导体大厂也需要。
但不同的需求方,其实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因此早期的EDA工具之间,竞争并不算激烈,而是各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分散的在市场上并立存在。
但从需求方来说,太多的EDA厂商,提供分散的技术服务,会造成极大的问题,尤其是各个EDA厂商之间的系统不兼容,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展比较强势的厂商,自然就开始吸收兼并那些互补性的小厂商,即可以扩充自己的技术服务内容,也可以把这些互补的技术服务,整合到一个系统之内,方便客户使用。
这种技术互补性的兼并融合,进展到一定的程度,那些分散的各种小工具,就逐渐汇聚成了一种系统级的产品。
而这种系统级的产品一旦出现,系统级厂商,就会挤压其余的小工具厂商的生存空间,要么被我吸收兼并,融入系统,要么我在系统里增加自己的技术模块,把你的业务都抢过来。
工具级的小厂商,是没有能力对抗系统级厂商的,最终就形成了不断兼并,直至寡头垄断的格局。
企业之间进行并购,不管搞出多少的花样,其实本质上,只有两种模式,现金并购和股权并购。
现金并购就是我拿钱去买你的股份。
股权并购就是我不出钱给你,用我自己的股份来换,并购完成后,你成为我新公司的股东。
对于EDA这种需要频繁进行并购的行业来说,一直使用现金并购肯定是不现实的,哪里有那么多现金用来进行并购?
因此,股权并购,必然就成为了EDA产业内并购的主要模式。
但这种股权并购,也有一个弊端,就是股权被不断的分散出去,并购的越多,股权越分散。
这对于那些半导体大厂,是难以接受的扩张模式。
在大厂的内部,EDA只是诸多部门中的一个,你很难想象一个部门的股权被不断稀释分散。
至于用大厂总公司的股份进行支付同样不现实,用总公司的股权不断稀释为代价,只是扩充下属的一个特殊部门,绝对会造成公司的管理失衡。
因此那些大厂的EDA研发部门,自然就在与专业的EDA厂商的竞争中,陆续的失败了。
EDA三巨头能够都是起家在灯塔,不仅仅是因为灯塔是半导体业务的发源地。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灯塔的金融市场发达,灯塔的金融资本,对这种疯狂的不断并购,是极其乐见及其支持的。
那些大厂面对的困局,对于陈兵来说也同样存在。
陈兵再能捞钱,也没有那么多现金,去搞这种不断的疯狂并购,因此就很难将EDA这个产业,也发展成英豪旗下的那种全资子公司。
陈兵要投资EDA产业,就必须采用于此前完全不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