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香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历史上,香江人创立的科技公司并算少,但大多数,总部都没有设在香江,许多香江的电子行业人才,不是跑到了灯塔,就是转移去了内地。
例如,那个着名的显卡生产商ATI(冶天科技),虽然是一家总部在枫叶国的公司,但其创始人却是四位香江移民。
英豪总部虽然是设在了香江,在香江设立了一个规模颇为庞大的研发中心,也与香江的各个大学展开了深入的合作,但陈兵真正的研发重心一直是设在特区的。
从很大的程度上,香江的经济发展,已经被那些富豪家族所把持了,会在地产、金融这种更容易赚快钱的产业上,一路狂奔而去。
陈兵这些年,与香江的富豪们,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合作和来往,但在核心业务上一直都没有什么深入的利益往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太大,根本无法进行融合。
陈兵创立的英豪集团,虽然已经是香江最顶级的企业集团,但陈兵绝对不会自大到,以为凭借英豪就能改变香江的整体发展路径。
英豪的出现,不过是因为陈兵依靠重生优势一次次作弊,而产生出来的特例罢了。英豪的成功路径,是根本无法再进行复制的。
对于陈兵来说,香江只是他切入全球产业链所必须的跳板和桥头堡,可以做管理和销售总部,可以设立研发中心,但英豪的产业根基,根本不适合扎根在香江。
陈兵这次要扶持电子产业创业,虽然对上下游都会进行支持,但陈兵真正要扶持的重点,还是在上游的供应链和技术。
系统级的产品大部分针对的是终端的客户,更容易把规模做大,并且容易将利润率做高,而英豪有陈兵这个作弊器,研发系统级的产品,基本上也不会绕弯路,在市场时机的把握上,也有极大的先知优势。
对于英豪来说,搞这个创业孵化,最重要的就是向上游形成更强大的辐射影响能力,以加强对上游产业链的掌控,降低供应链成本,然后在英豪的大规模运作中,将这些收益进行杠杆放大。
至于那些下游的创业项目,对于英豪来说,只能是一些补充性的作用,最多带动一些英豪的产品销售,是缺乏杠杆效应的。
香江因为缺乏产业的纵深,其实创业企业向上游技术进行研发的动力,就会减弱了很多,他们同样更愿意去切入短期收益更容易体现的终端产品。
而且香江的人口就这么点,以这样的人口基数,能够培养出来的电子技术人才,数量就更为有限,这都是想在香江扶持电子产业,将要必须面对的基础问题。
但内地与香江比起来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从电子技术人才的基数上,就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要知道,即使80年代,内地还在穷的叮当烂响的条件下,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二、三十万,都能超过香江每年的出生人口总数了。更不要说,内地其实大学一直在进行扩招了。
而无论是市场规模、产业纵深、产业链完整程度,都是香江根本无法比拟的。
内地现在搞电子产业孵化,其实最大的难点,不在于产业基础,而是在于内地缺乏市场的意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反过头来说,在这样市场意识普遍落后的地区,一旦在市场运作能力上领先一步,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超出同侪。
陈兵其实早就有在内地搞电子产业孵化的想法,但以前内地的政策环境并不成熟,私营企业根本就没有合法存在的土壤。
陈兵前几年,对上游产业链其实已经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和精力,但能够合作的对象,都是那些科研院所和内地国营企业,在市场运营上始终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但现在,特区已经开始允许民营的科技企业注册了,之前陈兵自己出资参股设立的华科光电,就是因为这种政策的出台,才能顺利注册下来的。
后世一般普遍的认知,内地民营企业获得合法地位,是在1992年。但其实,在特区,这个改革的试验田,民营企业的试点却是早就展开了。
历史上,特区在1987年,出台了一个“鼓励科技人才创立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办法,同年那个后世遥遥领先的华为,就用元人民币的创业本金,注册成立了。
与内地很多民营企业早年需要各种红帽子不同,特区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不需要搞这种乱七八糟花头的,而是能够直接用民营企业自己的名义,进行合法的商业运作。
陈兵在内地,要扶持的创业企业,自然都是那种民营的科技企业。正是有了这个政策上的突破,陈兵才马上开始实施起创业扶持的计划。
不过这个创业扶持计划,想要在特区全面展开,其实没有那么容易。
内地虽然在两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波下海潮,一大批不甘平庸的人,纷纷停薪留职,一头扎进了商海,但这批最早经商的人,不是在搞各种贸易,就是在搞一些低端的产品加工,真正在搞什么技术研发的,其实是凤毛麟角的。
陈兵在特区的创业孵化园区,想要吸引这些自主创业的企业入主,其实根本找不到几家能符合陈兵要求的公司,因此陈兵短期内创业孵化的重点,根本不会放在对外的创业扶持方面,而是要大力推动英豪内部的创业项目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