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灵力严重受损,银月无法布置传讯法阵通知晓静和蓝蓝前来会面,而且她的行动还有些不便,所以她决定暂时在这里停留几天。
随着银月和卢玮两人的交谈,两人的关系逐渐熟络起来。
银月了解到,原来卢玮家在华夏北方某大城市,是一个自愿来西部支教的名牌大学生。
卢玮的父亲曾经是军人,母亲也是军队的卫生员。在战乱的年代,他们曾经在蜀州这片土地为了自己理想,共同生活、并肩战斗。有一次,在他们受到组织内部的叛徒出卖的时候,他们逃到深山里,受到当地老百姓舍生忘死的保护,最终才得以幸免于难。
战争结束后,年迈的父母亲念念不忘当年的乡亲们。但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长途跋涉,所以也只能寄些钱物,资助一些贫困儿童,聊表心意。
卢玮从小就在铁与血的故事中长大。在父亲的熏陶下,蜀州竟也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于是,在毕业后,卢玮主动要求到蜀州来,到蜀州这块最偏僻的地方来支教三年。
他想,父亲当年从这块贫瘠却又富饶的地方得到了太多太多,自己为人子,也应该要做些什么。
在大城市出生的他,是意气风地背着行李来的。但一路颠簸,举目所望,当地落后的经济让人痛心。却也让他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
他一个娇生惯养的城里人,孤身一人在异地生活,难度可想而知。
最初,他寄居在山间的学校,不过那所谓的学校是牛棚改建,年久失修过于简陋。房子四面透风,一到下雨天连一处完好的立足之地都没有。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极为不便。
幸而不久,村里有一户王姓人家的儿子在外面经商达了,把家人都要迁走。于是,在村长的安排下,他原来的三间土坯房就暂时成了学校和卢玮的居室。等卢玮支教结束,自愿离村后,房子的使用权再收回归村里。
临走时,那个满脸沧桑的中年大汉握着卢玮的手,深情地说:“小兄弟,你的书教的好啊,我的娃儿都舍不得离开你。这里穷,其实,老哥心里期望你留在这里,可是,又不希望你——唉!老哥就这么一句话吧,我的房子就是你的房子,你想住多久就多久,直到你想离开的那一天……”
当他得知卢玮在这里待了整整两年,从没有提过离开,憨实率真的他打心眼里喜欢佩服卢玮——或许,也只有在外面经历过灯红酒绿的人,才明白坚守住自己内心是何等的不容易。
此处山环水绕,但大山多石头,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村民房子建的比较散。
不过村里人的相互来往,远比城里人密切的多。他们在得知银月的到来后,都前来问候。
村里人表现的极为热情,有的还特意送来了核桃和自家制作的榨菜以及糖油果子等,要知道,这些东西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小村子里,已经算是颇为难得的美食了。
也有一个妇人从自家地里摘来了两颗新鲜的大白菜。这让卢玮极为不好意思,因为他想起自己种的蔬菜,的确是拿不出手。
当然,也有一些村里人,是农忙的时候过来看的。不过,他们看到这些情景后,竟有些懊恼——
于是,第二天前来上课的孩子们,来的时候,有的孩子手里除了拿着书,还提了豆腐乳、花生、陈年糟蛋等。
孩子们一般要走很远的路,他们往往不是一起来的。以至于卢玮后来不得不暂时停下手里的课程,先及时把东西收好——避免他们这些小鬼头一边背书,眼睛一边滴溜溜地往地上的食物瞟,口水流湿了书页都不知道。
这里说是一所学校,但整个学校的校长加老师,也就卢玮一人而已。学生也就十六个,都是三到十岁左右的孩子。因为,孩子长大到十岁以上,村里的家长大多可以放心,他们自己可以去二十几里开外的镇中心学校去读书了。
如果下雨,十几个孩子分别挤到两间房间里学习。一边是六岁以下的小班,一边是六岁以上的大班。卢玮就在两间房里来回走动。这边房间教学时,那边就自习练习,这边房间自习练习时,那边自然就是他上课了。
如果天气好,那就热闹了——屋前的坪地就是一个大的露天教室。十几来个娃儿一窝蜂地把房间里的桌子板凳或搬或抬,转移到房前的小土坪上,其过程自然是鸡飞狗跳,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