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市民议政

也不知是为什么,每当吴希提起自己父亲,苏轼那边总是片刻黯然之后对他关爱更加,这一次也不例外。

“哎呀呀,你看,为师又忘记了。好吧,那我们便挑一座最大的酒楼,且去花销一番。”

话是这样说,但其实两人最终也没有去什么大酒楼,倒不是苏轼没钱,主要是他从来相信美味只在寻常小店罢了。

这一次两人又是找了家小餐馆坐下,吩咐店里伙计上几个拿手好菜,要了壶酒,便都有些心不在焉地等待起来。

此时,门外两名客商模样的男子自顾自走了进来,分别落座后,其中一人便是一声叹息。

“老兄啊,咱们这日子可是越来越难喽。”

与之相对者操持着蜀地口音答复道:“谁说不是呢。按说这市易法本来是个好制度,对我们这些小商小贩来说也算有个保底,不至于被滞销货物砸断了成本。”

话到此处,此人顿了顿,向左右望了望,继而压低声音道:“可是这不论你卖什么,卖不卖的上价钱,都要交到市易司去卖。这哪怕是不值钱的货,转手到了人家那里,利润可就翻翻了。”

“哼,现在还好呢。你可知,按市易法之规定,不光是你卖东西官府要管,他们还有向我们贷款或赊卖商品的规定呢。”先前说话的男子又开口道。

“哦?有这规定又能怎样?我们不买就是了啊,大不了生意不做了又如何。”蜀地男子不以为意。

“又怎样?我说老兄啊,你可知青苗法?”

“略知一二,听说是不错的善政?青黄不接之时贷给百姓粮种,待熟成时加息收回本金,不是这样吗?”蜀地男子略为不解。

“善政,呵,在南方自然如此,可在北方呢?在你们蜀地呢?”

“蜀地我却是有些年没回去了,还请贤兄为我解惑。”

最先开口说话的男子又是叹息一声,接着道:“我年前不是去了趟北边,只见那里真是基层政令乱行啊。青苗法适合行于南面,是因为这里商贾众多、交换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