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逵自是国家名将,如此身份不必过多言说。
而李昭玘须也不是一般人。
别看如今其人在吴希面前,似乎有些卑微的样子,但那是敬官家而不是敬他。
李昭玘年少登科,经举荐一跃而至通判,年纪上与吴希相近的同时,在仕途上却比他还要远一些。
毕竟此时苏轼也只是个通判罢了,而吴希想做通判,按照宋代最重资历的制度,怕还要苦熬许久才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李昭玘在任中也是做出了许多实事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便是改变了潞州本地绵延多年的丧葬风俗,让本地百姓接受了更为先进的“土葬”。
这不仅仅是促进了此地风俗进步那么简单,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却是道德的建构,以及对边疆统治的潜移默化的增强。
总之一句话,一风俗,方能成治功!
因此,仅就吴希个人而言,实在也是不打算多么为难这两人的。
但问题在于,这次的事情早已不是他个人与潞州的事了啊!
刺杀使者,从来都是对皇权的极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能够容忍这等事情的发生。
所以他其实也一直在思索,想找一个能够比较完善的办法,尽量在保全郭、立二人的同时,也不至于损了官家那里作为帝王的威严。
只是一时间还想不到什么好办法罢了。
毕竟这件事的关节在于,郭、李二位本身都没有什么直接过错,但却都有逃不掉的领导责任要背负。
发生在本州的事情,长贰官能靠不知情来推卸责任吗?
甚至于“不知情”这三个字也是不能提的,否则不就成了尸位素餐之徒了吗?
你们没那个本事对本州事务知情,京中可有不少有这个本事的常参官们等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