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郭宁反复宣扬“广积粮高筑墙”的想法,其核心就在于,哪怕军力强盛,也不要急于东征西讨地大肆扩张。
定海军的长处,在于基本盘的稳固,也在于通过贸易获得的巨大利益支撑。那么,站在定海军的立场上,当前需要的就是耐心经营,把新政权带给治下军民百姓的利益不断做大,进而使得自身控制区域持续地稳定和繁荣。
这样的局面延续个三年五载,随着海上商贸的持续增长,整个北方的工商业都会逐渐复苏。以此来吸引定海军上下的诸多新贵,便能使他们比比单纯农业经营更快更多的集聚财富。或许,这样就能催生出某种新的基本盘,进而使得郭宁的政权不同于旧日的诸多王朝?
至于大一统本身,只要坐等瓜熟蒂落就行。在这个过程中,财力和武力都是工具的一种,并无高下之分。而所谓财力,包括了军国所需各种物资在内,并不只有铜钱这一种。
郭宁下定了决心。
他小心翼翼地掀开毡毯,慢慢推开门走出去。
倪一正在院门处和几个同伴低声闲聊,见郭宁出来,立时恭声行礼。
“去把贾涉叫来。”
“是。”
贾涉须臾便至。他大约也是谈的亢奋了,显然没睡,也没换衣服,以至于浑身衣袍随着他在床榻上滚来滚去,都起了皱,落在深夜的灯光下,格外显眼。
“拜见周国公。”贾涉行礼如仪。
我想过了,你方才提的建议很好,如果只将之看作一年两载的贿赂,有些可惜。”
郭宁笑问道:“而且,伱怎么保证,自己能说服史弥远呢?若你去了临安白忙一场,我那六十万贯岂不就凭空飞走了?那可令人肉疼得紧。”
贾涉轻声回答:“史相治政务求平稳,而有未雨绸缪的周全。我这个建议,最能保障朝堂的平稳;而史相万一改弦更张,手头也会有可用之人,可用之钱财,所以,不会做不到的,周国公大可放心。”
“我实在放不下心,所以方才想到一个法子。”
“这……”贾涉问道:“什么法子?周国公,如今南北局势大致平稳,咱们无论用什么法子,都莫要……”
郭宁压根没听他的言语,转而从袍袖里套摸出了一本薄薄的薄册,扔到贾涉的怀里。
“这样东西,你到临安以后,拿给史弥远看。就说,我在中都辅佐大金皇帝,每日里开销金山银海;想来史相公在临安摄政,也有的是花钱的地方。既如此,每年的六十万贯,我不白拿他的,这些不妨都算作股本,一齐经营。史相若有兴趣,可以私下排遣得力人手,到天津府来与我面谈,或者我派人去,亦无不可。”
贾涉翻开簿册看了两眼,猛抬头:“这是商行?这么大规模的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