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个奴隶问题分明是个远忧,不是近患,至少目前为止,这些奴隶们还很乖,绝大多数也没到自由期。
反正城里的奴隶也都是以女奴为主,女人,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大多数估摸着十之八九还是嫁给宋人当小妾的,而只要做了小妾,那出什么问题就都是家庭伦理了,跟朝廷有什么关系?
虽然数据显示,大宋现在和离的夫妇越来越高,开封府甚至都开始统计和离率了,不过至少在薛居正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他这个官家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只打算干几年,至多不超过五年,自然不能把精力放在这种短期不见效果的事情上。
所以首先,薛居正打算大批的提拔新儒学派的官员,然后想办法让朝廷拨款加大对民间的教育投入,除了六经等儒学经典之外尤其要重视职业教育。
赵光美和赵匡胤本质上都是退出了朝廷的,但是赵光义人却还在朝堂之上,此人在朝,对自己这个官家的掣肘实在太大,赵匡胤和赵光美要是不管,他基本就只能做这齐王殿下的提线木偶了。
小主,
这也不是赵匡胤和赵光美想要看到的结果,没有试验意义啊也。
而除了这件事之外,薛居正打算将精力,放在新农作物的种植推广,新粮种的选育培养,花费的推广使用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改革上。
所谓的社稷安稳,不就是五谷丰登么。
再多的宏大叙事,什么开疆拓土,能够反映到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好处,都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再说赵光美和赵匡胤珠玉在前,他就算干出再多的事儿,也注定会被挑挑拣拣,也一定会给人一种没啥大不了的感觉。
毕竟,一个完全集权的统治者,他做的任何好事都会被人民所牢记,而一个不能集权,像他这种通过选举接班的方式上位的统治者,做得好是应该的,稍微做得差一点就会被骂昏君。
这其实也是赵宋不做家天下的原因。
那,他何不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能够立竿见影的事情上呢?
农业改革相对立竿见影,而且这个活儿就是三司在推,他熟悉啊。
而这件事,其实跟赵光美所要推行的奴隶遣返制度,是有一定的冲突的,因为现在的大宋真正干那些比较辛苦的农活儿的,尤其是集体农场负责种地的,现在都是外地来的农奴。
这个时候搞什么自由身,搞什么遣返,肯定会耽误农业生产,有些奴隶未必会想要自由身,大多数的地主更是从没想过什么解放奴隶的事儿,肯定会出乱子的,肯定也会耽误他的新作物种植计划。
换言之,薛居正的政治主张和赵光美相冲突了,而现在薛居正才是官家,所以这种政务上的事,赵光美还必须得听他的。
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
当然他真要是认真的搞的话薛居正肯定还是得听赵光美的话,但那样的话试验的这个意义就没了,赵光美也只好俩手一摊,从善如流。
村里的农奴动不了,城里的奴婢……那就想想办法呗。
其实他是有一套方案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开封城,乃至大宋其他城市的用工管理制度,建立保险公司,强制要求城市用工必须上保险,同时自然也就要求用工必须用籍,同时加大义务教育,民间教育的投入,将以前只有禁军子女享受的教育资源推广到所有城市。
花钱肯定是要多花许多的,但也能大大的促进就业,对目前的大宋来说问题不大,但这么大的事儿必然还是只能由他来亲力亲为的。
于是思前想后,赵光美也干脆放弃了开封府尹的职位,将之交给了商贾出身,自己的幕僚入仕的孙连城。
同时,也辞去了自己枢密院直学士,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说是实职,但早就已经不上班不管事儿的宰相官职,功成身退。
彻底放弃了朝廷官员的这个身份,着手成立保险公司去了。
爵位当然是保留的,依然是秦王,但其实他压根也没有封地,不出意外的话大宋以后也不会再出现有封地的贵族了,王爷不王爷的,大概率是不会再有人封了,封也无所谓。
赵家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皇族了,一共就这几个男丁,手里都分了商行的股票,子孙后代什么的,就从手里的股票往出分也就是了,不可能给国家再增加负担。
当然最重要的,以后只要是不出什么大事,他就不可能再给薛居正掣肘了。
退,就退个干干净净。
当他的手续办完,一个人带着几名护卫溜溜达达地走出宫城的时候,却见朝中的文武百官已经不知什么时候都聚拢在了宫墙门外,乌泱泱的足有数百人。
大概看了一下,绝大多数都不熟,就认识站在前面的那些头头脑脑,大多数还都是文官,可以说,多年来一直都是赵光美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