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一口气。

江宁连讲了曾巩,曾布,章衡,章惇,吕惠卿,王韶,以及程颢。

这一些人。

有的比较知名。

有的并不知名,但却在北宋之时担任了很重要的职位。

而接下来,还有一位,则是江宁最想讲的。

“最后,还有一位,这一位我觉得,他的成就,思想,不在于苏轼之下。”

“不在苏轼之下,这是谁?”

“张载。”

“张载是谁?”

相对于曾布,章惇,吕惠卿……他们。

张载无疑更多的人不知道。

毕竟。

此前一众大佬,哪怕不是特别知名,但都当过很高的官。

回去查查就知道。

可张载,在史书上还真个没有太多的介绍。

至于原因。

这也很简单。

因为张载当的官并不是很大。

同时看起来也没有取得什么样的政绩。

“张载是与苏轼同一批的进士,他自小就聪明,很小的时候表现出不同于普通人的品格。15岁的时候,父亲在前往涪陵任上去世,他与母亲陆氏还有5岁的弟弟张戬一路护着灵柩,在回家的路上,一家人路过横渠,因觉得这个地方民风很好,最后张载便与母亲在这里安家。”

“与王韶一样,少年时候的张载很喜欢军事。21岁的时候,张载便向主持西北防务工作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用兵见解。范仲淹召见了张载,很喜欢像张载这样年轻有为的青年。但却说,你是儒生,何必在军事上下功夫,应该多在儒学上下功夫。”

“至此,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说到张载,一众直播间粉丝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位牛人。

“江宁老师,张载好像有一些像王阳明。”

“算是。”

江宁点头:“两人都是大学问家。并且,两人都创立了自己的学说。王阳明的是心学,而张载的则是关学。”

“什么是关学?”

“具体有些复杂,我先跟大家再讲一下张载的生平。”

江宁继续说道:“后来,张载与苏轼一同考取了进士。因为张载与王韶一样,喜欢军事,并非常有研究。所以中了进士的张载就受到了神宗的重视,想将张载提拔到枢密院工作。但张载说,自己刚调到京城,对于王安石变法还不是特别了解,就没接受。王安石也想得到张载的支持。一次两人见面,王安石希望张载参与到新法的工作当中,但张载并不是十分认可变法,于是拒绝了。”

“后来,张载弟弟,也就是张戬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发生了冲突,最终,张戬被贬到了地方。张载觉得,弟弟都被贬了,自己这个当哥哥的可能也会被贬。于是他就辞去了官,回到家乡收徒开办学院。至此,他的关学也得到了广大的传播与发扬。”

“所以,这又回到了刚才大家问的,张载的关学具体是什么?”

对着镜头。

江宁原本打算与大家交流一下关学。

但想了想后,江宁放弃了。

任何一门学问,都不是三言两句说得通的。

哪怕就是像王阳明的心学,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也非常复杂。

同样还有程颢两兄弟搞出来的理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

这一些学问不研究个好久,你真不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所以。

江宁最后决定不讲,接着他却是说道:“有一次,有人问张载,你研究与推广关学是为了什么?他好像即不能让你当上大官,也不能让你赚到大钱。你还不如不要辞官,毕竟,不辞官的话,朝廷的俸禄还可以,不像现在过得这么清贫。张载听说,想了想,便说了四句回话。”

“哪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的天……”

刚开始大家还只是很有兴趣的听着江宁的讲解。

而突然当中,这四句一出,众人瞬间便瞪大着眼睛。

“我靠,我有一些被震住了。”

“我也有一些。”

“这这这……”

虽然这只有区区的四句话。

可是。

这四句话的境界与格局,却是高到没边。

“因为张载先生是住在横渠,所以,这句话又被称之为横渠四句。”

江宁自然知道大家的心里。

说实话。

当初江宁第一次看到这四句话,也被这四句话给震得无比的感慨。

他同样也在不断的省视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己当主播是为了什么?

自己讲明朝,讲北宋,讲苏轼……讲他们是为了什么?